目的: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对四川省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的基本条件、卫生服务和服务效果建立一套可操作、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验证。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3月-2021年2月,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采用横断面研究法调查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系统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筛选并初步建立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评价指标池;采用焦点小组法组织从事家庭医生相关工作1年以上人员进行多轮讨论,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组织从事家庭医生服务相关工作10年及以上的专家多轮咨询,根据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以及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和协调性,对指标条目提出修改意见,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择四川省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验证,检验信效度。本研究数据库选择Excel2021(版本16.47.1),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进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描述如果符合正态或者近似正态分布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等级资料使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焦点小组资料采用数字字母混合式编码,数字为0-9,10个数字;英文字母为24个:A-H,J-N,P-Z(不包含O和I),每个数字和字母在每个“轴”上都有特定的含义,且是唯一性的,使用MAXQDA2018(版本18.2.2)对文本编码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根据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采用千分制为每个指标进行赋分(指标分值=指标权重×1000分),同时,结合四川省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建设相关政策要求,最终确定评分细则和标准,制定出评价方案。结果:本研究横断面调查共收集1917人,有效问卷1651人,有效率为86.12%,初步筛选出指标12个;文献研究初筛610篇文献,共纳入14篇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初步筛选出指标44个;根据横断面调查和文献研究结果,最终筛选出指标池条目43个。先后进行焦点小组讨论3轮,成员27名对指标池条目各级指标进行讨论修改归类,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咨询专家13名3轮咨询,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3家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进行了初步的实证验证。具体结果如下:1.指标池的建立研究结果显示:横断面调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98,问卷的信度良好,KMO值为0.886,Bartlett球形检验P<0.05,所有因子载荷都大于0.4(0.401-0.961),满足传统因子载荷截断值0.4,说明问卷效度良好。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女性1103人,占比66.8%;本科及大专的人数分别为678人、773人,分别占比41.1%、46.8%;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基础设备配置、医疗设备配置、工作人员配置和服务内容配置4个维度中经研究小组讨论共筛选出12个指标池条目;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对Pub 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检索后,按照本研究目的和理论依据对文章的文题和摘要等进行总结和归类,对最后筛选出的19篇文献整理后经研究小组讨论共筛选出44个指标池条目,结合“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剔除重复意义的指标13个,最后选出43个指标条目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池。2.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研究结果显示:焦点小组成员27名,男性16人,占59.26%,本科17人,占67.96%,硕士及以上7人,占25.93%,先后进行了2轮网络焦点小组讨论和1轮现场焦点小组讨论,在第1轮焦点小组讨论后对一级指标进行了初步建立和归类,共修改了15个指标,在第2轮焦点小组讨论后对二、三级指标进行了初步建立和归类,初步制定出了12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在第3轮焦点小组讨论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修订,最终选择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作为初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3.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研究结果显示:德尔菲法的专家13名,女性8人,占61.54%,本科6人,占46.15%,硕士及以上7人,占53.85%,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1人,占84.6%;先后进行了3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基本条件”、“卫生服务”、“效果评价”;10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硬件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社区协同服务”、“服务质量”、“社会评价”、“经济效益”以及37个三级指标。其中,第1、2、3轮按时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0.846、1.000、0.846,3轮专家按时专家积极系数均大于0.7,表明积极程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