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技术的日益发展促使种植牙不仅能恢复咀嚼功能,而且追求美学重建。上颌前牙区(又称美学区)因其特殊的位置及解剖结构,该区域缺牙后行种植修复常面临更大的美学风险,其中软组织缺损是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龈缘退缩、龈乳头缺陷和牙龈根面凸度不足等。为了恢复软组织缺损以及更好地维持种植后的稳定性,临床上需要进行软组织增量。目前为止,自体结缔组织移植仍然是天然牙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增量的金标准,其中游离结缔组织移植术是最常用的技术。此外,国内外学者还不断提出新技术及改良技术。Abrams教授首先描述了将腭侧去上皮的带蒂结缔组织瓣通过旋转或翻转置入预备好的唇侧组织内,以达水平和垂直向的软组织增量。随后,Scharf和Tarnow教授提出了对Abrams教授技术的改良,保留供区薄层上皮组织,降低术后骨暴露和患者的不适感。本课题中腭侧结缔组织瓣唇向卷入技术正是借鉴于此,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供区软组织量,即上颌前牙区腭侧黏膜厚度对手术操作的难度和术后的增量效果影响较大,所以了解该区域的黏膜厚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此外,腭侧结缔组织瓣唇向卷入技术采用的是带蒂瓣,拥有更为丰富的血供,理论上具有更强的存活能力和较少的术后收缩,同时避免了第二术区的开辟,所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部分上颌前牙区腭侧黏膜厚度的CBCT分析目的利用CBCT(cone bone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前牙区腭侧黏膜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了解其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30例CBCT图像,对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腭侧距离龈缘3mm、6mm、9mm的黏膜厚度进行测量。利用SPSS 23.0软件,分析比较左右侧黏膜厚度分布;不同牙位,不同水平的分布以及不同性别、年龄、腭穹隆中黏膜厚度的差异。结果所有位点中,黏膜厚度小于2mm的比例约为2.1%;左右两侧的对应位点的黏膜厚度基本呈现对称分布;同一牙位黏膜厚度随着与龈缘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厚;在距离龈缘同一距离水平上,黏膜厚度从前至后依次增厚;性别对黏膜厚度的影响甚微;年长者的黏膜多厚于年轻者;高腭穹隆者的黏膜多厚于低穹隆者。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上颌前牙区腭侧黏膜基本呈左右对称分布;不同牙位、不同龈缘距离的黏膜厚度不尽相同;性别对黏膜厚度的影响甚微;年龄和腭穹隆形态对黏膜厚度有一定影响。第二部分腭侧结缔组织瓣唇向卷入技术应用于美学区种植软组织增量的早期分析目的利用非创伤性方法,观察分析腭侧结缔组织瓣唇向卷入技术用于美学区软组织增量时的组织愈合情况,评价早期疗效。方法选择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38例,均进行潜入式愈合,延期修复。分为腭侧结缔组织瓣唇向卷入组(下文简称带蒂组)、腭侧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组(下文简称游离组)、常规组3组,利用SPSS23.0软件,从早期的移植物成活率、移植物厚度变化、疼痛评价方面比较评价带蒂组和游离组之间的差异,从美学评分评价以上3组修复后早期的美学效果。结果游离组和带蒂组的移植瓣成活率分别为91.67%和100%。两组都经历了先肿胀后收缩的短暂变化过程:第3天是肿胀的高峰期;第45天时游离组收缩程度大于带蒂组,两者收缩率分别为34.3%和16.6%。两组术后的疼痛感均为轻中度,持续2周,但游离组的疼痛感略强于带蒂组。游离组和带蒂组修复后的早期美学效果均好于常规组。结论在上颌前牙美学区,腭侧黏膜厚度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腭侧结缔组织瓣唇向卷入技术进行唇侧软组织增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