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制备克罗恩病大鼠模型,运用艾灸与针刺对克罗恩病大鼠进行干预治疗,应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探讨艾灸与针刺对CD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的影响,并从物质代谢角度阐释艾灸与针刺的效应机制及其差异性。方法:选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参照Morris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方法制备CD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对艾灸组和针刺组大鼠进行干预,穴位选取“天枢穴”和“上巨虚穴”,每次15分钟,每日治疗1次,共7天。正常组与模型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15分钟,但不做艾灸、针刺干预。实验期间记录大鼠体重、便血情况及粪便性状。干预结束后,采集大鼠结肠组织,采用1H NMR技术检测结肠组织代谢物,核磁谱图采用Mest Re Nova软件进行归一化处理,导入至SIMCA-P 1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VIP值结合t检验等分析方法对结肠组织的差异性代谢物和代谢模式进行分析。结果:从各组大鼠的PCA得分图中可以看出,CD大鼠的结肠组织代谢发生了改变,艾灸和针刺对CD大鼠结肠组织代谢均产生了影响,艾灸干预后结肠组织恢复效果更佳明显。OPLS-DA分析发现:(1)艾灸组vs模型组有5个代谢物浓度显著升高:Tau(牛磺酸)、Gly(甘氨酸)、KG(α-酮戊二酸盐)、m-I(肌醇)、α-Glc(α-葡萄糖);有5个代谢物浓度显著降低:Leu(亮氨酸)、Val(缬氨酸)、Ile(异亮氨酸)、Tyr(酪氨酸)Phe(苯丙氨酸)。(2)针刺组vs模型组有4个代谢物浓度显著升高:Gly(甘氨酸)、Tau(牛磺酸)、α-Glc(α-葡萄糖)、Lac(乳酸盐);有4个代谢物浓度显著降低:Val(缬氨酸)、Ile(异亮氨酸)、Leu(亮氨酸)、3-HBA(3-羟基丁酸盐)。结论:1.艾灸与针刺对TNBS诱导的CD模型大鼠进食饮水、毛发光泽度、精神状态、腹泻情况及病理改变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大鼠结肠组织存在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和微生物代谢异常情况,两者相辅相成,由于肠道炎症反应、感染及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肠道常处于肠粘膜受损和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量的能量、氨基酸、糖类和脂肪被消耗。CD大鼠模型较正常组而言,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糖代谢和胆汁酸代谢发生紊乱。3.艾灸与针刺对CD大鼠结肠组织代谢存在差异,两种干预手段均能调节氨基酸代谢、胆汁酸代谢、糖代谢及能量代谢。艾灸对氨基酸调控更加明显,支链氨基酸含量正常有利于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保护肠道粘膜通透性,所以艾灸调节更有利于促进CD大鼠肠道粘膜的修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而针刺则对能量代谢调控更加突出,葡萄糖和乳酸参与三羧酸循环,而整个三羧酸循环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产生ATP,三羧酸循环中的物质代谢转换促进CD大鼠能量代谢,所以针刺调节更有利于促进CD大鼠能量代谢的正常运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