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65 篇 期刊文献
  • 4 册 图书
  • 4 篇 会议
  • 3 篇 学位论文
  • 1 篇 科技报告

馆藏范围

  • 17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0 篇 教育学
    • 77 篇 教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 篇 体育学
  • 36 篇 法学
    • 29 篇 社会学
    • 5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篇 民族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30 篇 管理学
    • 29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工商管理
  • 24 篇 历史学
    • 20 篇 中国史
    • 17 篇 世界史
    • 1 篇 考古学
  • 14 篇 哲学
    • 14 篇 哲学
  • 7 篇 文学
    • 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工学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农学
    • 1 篇 林学
  • 1 篇 医学
    • 1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军事学
    • 1 篇 军制学

主题

  • 177 篇 群学
  • 17 篇 对学
  • 13 篇 社会学
  • 12 篇 严复
  • 11 篇 自主学习
  • 10 篇 导学
  • 9 篇 独学
  • 8 篇 荀子
  • 8 篇 中国社会学
  • 7 篇 合作探究
  • 7 篇 学习过程
  • 7 篇 课堂教学
  • 6 篇 康有为
  • 5 篇 斯宾塞
  • 5 篇 学习方式
  • 5 篇 梁启超
  • 5 篇 社会学史
  • 5 篇 自学
  • 5 篇 西方社会学
  • 4 篇 高效课堂

机构

  • 7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
  • 6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
  • 5 篇 山东大学
  • 4 篇 北京大学
  • 4 篇 厦门大学
  • 3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中国农业大学
  • 2 篇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
  • 2 篇 哈尔滨师范大学
  • 2 篇 浙江大学
  • 2 篇 江苏常州市武进清...
  • 2 篇 北京工业大学
  • 2 篇 云南民族大学
  • 2 篇 湘潭大学
  • 2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1 篇 四川省成都高新实...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
  • 1 篇 苏州科技学院
  • 1 篇 苏州科技大学

作者

  • 10 篇 景天魁
  • 3 篇 高和荣
  • 3 篇 jing tiankui
  • 3 篇 jing tian-kui
  • 2 篇 王宏斌
  • 2 篇 杨善民
  • 2 篇 马灵均
  • 2 篇 倪文娟
  • 2 篇 武少娟
  • 2 篇 秦涛
  • 2 篇 wu shao-juan
  • 2 篇 黄玉顺
  • 2 篇 马学军
  • 2 篇 斯宾塞尔
  • 2 篇 张继超
  • 1 篇 刘玉梅
  • 1 篇 刘少莲
  • 1 篇 zhao chun-yan
  • 1 篇 李从嘉
  • 1 篇 聂磊

语言

  • 17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群学"
17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群学视域下荀子“类”思想的理论启发
收藏 引用
现代交际 2025年 第3期 87-96+123-124页
作者: 张继超 樊海韵 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 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新时代国家治理与民族工作经验的高度凝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源泉。先秦重要思想家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诗歌、政治与伦理——晚清群学思潮与早期鲁迅诗观之关联探析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 2021年 第6期43卷 31-42页
作者: 孙尧天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41
鲁迅早年通过诗方式回应了晚清群学思潮,他也在这一背景下表达了有关己关系的新认识。一些改革者延续文以载道的诗教传统,强调文内在的转移性情的功能及其对于构建体的政治意义。相比之下,鲁迅虽同样注重情感的重要性,但他批判...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群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提供理支撑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 2022年 第9期 15-22页
作者: 杨善民 山东大学哲学社会发展学院/现代传播研究所
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群学思想理论是对中国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成世界最大族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群学中的社会和合、族平安、义利兼顾、礼法互补、己互融、家国递进、天下一家思想,不但为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谭嗣同之“群学”、“社会”辨析——兼论中国社会一词的起点
收藏 引用
社会研究 2013年 第4期28卷 229-241,246页
作者: 刘祥 周慧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谭嗣同很早就接触了严复的《原强》一文,但其随后使用的"群学"一词并没有受到严复在文中介绍的西方社会的影响。谭氏加入康、梁阵营后,很快便将"群学"一词与"合立会"结合,其"群学"一词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
收藏 引用
历史研究 2003年 第5期 15-24页
作者: 姚纯安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讲师411105
清末群学同名之下 ,有合立会之说、社会和广义社会科之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群学 ,实由传统典籍中“敬业乐、会友辅仁”等思想而来 ,他们关注的中心是政治 ,却希望刚刚传入中国的社会作为其理支撑 ,遂以群学名其合...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群学”与“道统”:严复和张之洞的思想交锋——从两种《劝篇》说起
收藏 引用
华南师范大报(社会科版) 2015年 第6期 47-61,191页
作者: 郭道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戊戌前夕,严复、张之洞相继译/撰《劝篇》,并均于当时报刊发表。通过文本内外的细节性证据,可推断两部同名著作之间存在着对话乃至对抗的微妙关系:严复译介"群学",挑战了儒家"道统",张之洞起而以"中体西用&q...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社会儒视域中的荀子“群学
收藏 引用
中州 2016年 第9期 108-116页
作者: 涂可国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立足于社会儒的参考框架诠释荀子群学,可以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人而能的社会本质论,荀子尽管也从社会集合意义上凸显体的本位价值和地位,尽管有时也立足于个体与体关系维度阐发""的问题,可是他的着力点是根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民本、有机与演化:严复“群学”思想探究
收藏 引用
社会评论 2021年 第2期9卷 51-69页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严复的"群学"概念,为翻译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说而来,其既是一种研究"理"的实证科,也是一种变法自强的方式。本文立足于严复的著述,从作为"问之要归"的"群学"、以"民本论"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的“社会”观念——荀子“群学”的解读
收藏 引用
中州 2015年 第11期 101-108页
作者: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21世纪儒界开始注意"社会"概念的儒解读。"社会"虽是近代日本人对"society"的汉字对译,却体现了一般"社会"概念与汉语传统的"社""会"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严复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宗教与社会:严复宗教思想简论——读《群学肄言·教辟》札记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版) 2006年 第2期 39-42页
作者: 林怡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福州350001
严复的宗教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翻译的《群学肄言·教辟》中,他指出了宗教的局限性和反宗教的危害,论述了宗教与“”、“治”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或良性互动或恶性相阻碍的关系,认为只有合情合理地折中于二者之间,才能有助于社会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