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03 篇 期刊文献
  • 9 篇 学位论文
  • 4 篇 会议
  • 4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92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69 篇 艺术学
    • 612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6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12 篇 艺术学理论
    • 5 篇 美术学
  • 72 篇 教育学
    • 70 篇 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45 篇 文学
    • 2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3 篇 新闻传播学
    • 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40 篇 历史学
    • 32 篇 中国史
    • 12 篇 考古学
  • 32 篇 法学
    • 29 篇 民族学
    • 5 篇 社会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8 篇 哲学
    • 8 篇 哲学
  • 5 篇 工学
    • 2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建筑学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3 篇 经济学
    • 2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3 篇 理学
    • 1 篇 地质学
    • 1 篇 生态学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920 篇 表演程式
  • 111 篇 戏曲
  • 91 篇 戏曲表演
  • 77 篇 演员
  • 62 篇 戏曲演员
  • 62 篇 戏曲艺术
  • 62 篇 观众
  • 56 篇 人物形象
  • 54 篇 唱腔
  • 52 篇 表演艺术
  • 51 篇 中国戏曲
  • 46 篇 戏曲舞台
  • 45 篇 京剧
  • 45 篇 行当
  • 41 篇 戏剧表演
  • 41 篇 现代戏
  • 38 篇 戏曲程式
  • 37 篇 剧种
  • 35 篇 京剧艺术
  • 35 篇 粤剧

机构

  • 5 篇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
  • 5 篇 沈阳师范大学
  • 4 篇 山东艺术学院
  • 4 篇 四川大学
  • 4 篇 青海师范大学
  • 3 篇 福建师范大学
  • 3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
  • 3 篇 江苏省淮海剧团
  • 3 篇 中山大学
  • 2 篇 中央音乐学院
  • 2 篇 浙江师范大学
  • 2 篇 黑龙江省京剧院
  • 2 篇 广州粤剧团
  • 2 篇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 2 篇 河南理工大学
  • 2 篇 赣南采茶歌舞剧院
  • 2 篇 安徽大学
  • 2 篇 广西大学
  • 2 篇 山东省日照市艺术...
  • 2 篇 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4 篇 梁冰
  • 4 篇 陈幼韩
  • 4 篇 李祥林
  • 3 篇 王评章
  • 3 篇 王兆椿
  • 3 篇 边多
  • 3 篇 邓小秋
  • 3 篇 张林
  • 3 篇 寇养厚
  • 3 篇 常轩
  • 3 篇 梁建忠
  • 3 篇 张静
  • 3 篇 汪人元
  • 3 篇 索南措
  • 2 篇 田蔓莎
  • 2 篇 谢纳新
  • 2 篇 胡淑琴
  • 2 篇 费秉勋
  • 2 篇 凌夏
  • 2 篇 曾伦

语言

  • 92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表演程式"
920 条 记 录,以下是121-130 订阅
排序:
青海灯影音乐概述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 1998年 第3期 50-53页
作者: 范晓峰
青海灯影起于何时,现无据可考.但有一年是清楚的,它是在秦腔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性民间戏曲艺术.其唱腔中的阳腔和阴腔,仍保留着秦腔“花音”与“苦音”的某些特征. 如唱腔微调式的特征; 阴腔中降Si和Fa音的使用,又使之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戏曲舞蹈的“戏剧性”特质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 1998年 第1期19卷 42-47页
作者: 宋佳良
论戏曲舞蹈的“戏剧性”特质宋佳良在当代戏曲舞台上,舞蹈表演的大量涉入成了令人瞩目的现象。许多舞蹈不仅丰富了戏曲的表现手段,而且强化了舞台色彩,提高了戏曲的审美价值。人们可以看到,大凡戏,几乎都有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舞蹈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象无形——中国戏曲“大美论”之一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 1992年 第2期8卷 54-61,92页
作者: 苏国荣
“大象无形”,本是老子论述世界万物生成规律时所提出的哲学概念。“大”是无所不包的意思,即老子自已所说的:“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王弼为其作注曰:“万物皆归之以生。”因而,他将“大象”理解为“能包统万物”的“
来源: 评论
论京剧《八大锤》武打的改革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 1993年 第4期14卷 27-32页
作者: 曲咏春
京剧表演中的武戏在唱、念、做,打的表演中,多侧重于以武打和技巧等表演程式去展现剧情和剧中人物。这些武打是有许多套路和表演程式的。在学生学戏时期,必须牢牢地学好这些套路和表演程式,要学得扎实、规范、娴熟。而到了演员时期,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武旦出手基本功教材(上)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 1992年 第2期13卷 87-98页
作者: 苏稚
前言“打出手”是戏曲表演程式之一,是京剧武打中的一门特技。“打出手”简称“出手”,俗称“踢出手”,“过家伙”。“打出手”是指交战双方(其中多以一个角色为中心,同其他几个角色相互配合)运用鞭、枪、刀、剑等兵器,做抛、踢、传、递...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旧”传统的守护者——广西“南派”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张福伟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 2017年 第6期 131-139页
作者: 李慧 广西大学文学院
张福伟,男,1945年出生,汉族。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广西梧州市粤剧团副团长。13岁考入梧州市粤剧团附属粤剧学校,师承粤剧花脸易日洪,后转益多师,精攻二花脸、武生。擅演剧目有《女驸马》《九宝莲》《五龙困彦》《双结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香港粤剧电影的文化循环范式与跨域传播研究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 2023年 第13期 7-12页
作者: 张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旦电影在不同民族土壤中扎根之后,由于不同的气质和气候,呈现为风貌迥异的形态,戴上后天的民族标志。”(1)自光影乍现,中国电影于各地的肇兴多与传统戏曲相关,京剧之于北京,亦如粤剧之于中国香港。溯源中国香港影史,拥有中国第一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绝技是瑰宝 不可走邪道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 1998年 第2期19卷 25-27页
作者: 王功桓 赵蓉
绝技是瑰宝不可走邪道王功桓赵蓉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有的表演形式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除了最基本的表演程式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技巧性更强、要求更高的表演。运用这些技巧会更加强戏剧的效果,使之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和当代文艺的审美价值观念
收藏 引用
福建艺术 1994年 第1期 4-7页
作者: 孙绍振
时光在毫不犹豫地向着新的世纪走去,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却在上下求索着向何处去。当此之时,孙绍振教授由评论一出好戏.引发出对当代戏曲审美观念的思考,提出不少在我们看来颇具启迪意义的见解,价值远远超出了剧评的范围。一位文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谈“丑角”戏
收藏 引用
大舞台 1995年 第5期 50-51页
作者: 贾屿
“自有戏曲以来,丑角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行当,形成了自身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以其滑稽风趣、诙谐逗笑的特色,在舞台上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发挥着针砭时弊、讥讽邪恶的作用,显示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