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7 篇 期刊文献
  • 2 篇 学位论文
  • 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6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8 篇 哲学
    • 18 篇 哲学
  • 11 篇 教育学
    • 7 篇 教育学
    • 4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0 篇 法学
    • 4 篇 社会学
    • 2 篇 政治学
    • 2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法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公安学
  • 5 篇 医学
    • 2 篇 中西医结合
    • 1 篇 临床医学
    • 1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中医学
  • 4 篇 管理学
    • 2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工商管理
  • 3 篇 文学
    • 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3 篇 历史学
    • 2 篇 中国史
    • 2 篇 世界史
  • 3 篇 理学
    • 1 篇 生物学
    • 1 篇 系统科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3 篇 工学
    • 1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 篇 核科学与技术
    • 1 篇 公安技术
  • 2 篇 经济学
    • 1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艺术学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主题

  • 61 篇 认识模式
  • 4 篇 认识论
  • 2 篇 疾病
  • 2 篇 创造性思维
  • 2 篇 认识主体
  • 2 篇 心理学
  • 2 篇 逻辑
  • 2 篇 认知模式
  • 2 篇 唯物史观
  • 2 篇 自然辩证法
  • 2 篇 物质世界
  • 2 篇 认识过程
  • 1 篇 历史事件
  • 1 篇 民族医药
  • 1 篇 古典戏曲
  • 1 篇 叙事空间
  • 1 篇 哲学认识论
  • 1 篇 过渡句
  • 1 篇 科学劳动
  • 1 篇 中国医药学

机构

  • 2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
  • 1 篇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 1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1 篇 广西艺术学院
  • 1 篇 北京交通大学
  • 1 篇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
  • 1 篇 北京青少年教育与...
  • 1 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
  • 1 篇 河北工程大学
  • 1 篇 湖南行政学院
  • 1 篇 牡丹江医学院
  • 1 篇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1 篇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 1 篇 日本立命馆大学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西南政法大学
  • 1 篇 南县教研室
  • 1 篇 甘肃中医药大学
  • 1 篇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

作者

  • 2 篇 罗祎楠
  • 2 篇 luo yinan
  • 1 篇 王斌
  • 1 篇 xi yanhui
  • 1 篇 王恩铭
  • 1 篇 高新亚
  • 1 篇 储德峰
  • 1 篇 鲁臻
  • 1 篇 王国华
  • 1 篇 成鸣
  • 1 篇 严兴科
  • 1 篇 周泗琴
  • 1 篇 北京青少年教育与...
  • 1 篇 宋慧斌
  • 1 篇 王棋
  • 1 篇 stephenl brown
  • 1 篇 扬帆
  • 1 篇 周坤荣
  • 1 篇 盛雪燕
  • 1 篇 胡琳

语言

  • 6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认识模式"
61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排序:
怎样认识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六种认识模式评述
收藏 引用
国际观察 1995年 第4期 24-27,13页
作者: 罗伯特.哈克维 王恩铭
来源: 评论
论主体间性的认识模式
论主体间性的认识模式
收藏 引用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 王斌 扬帆 王婷 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100044
主体间性作为一种哲学问题,它关注主体问的公共性。就人们的习俗和约定来说,主体间性对知识的确定以及对科学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主体间性是认识的一种重要模式。近代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就知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面向对象认识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收藏 引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第4期11卷 18-21页
作者: 高新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部
一、问题的提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知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认识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析认识和综合认识、抽象认识和具体认识等等。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主体以实践为中介,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阐释:视域和限度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 2019年 第10期 13-20页
作者: 方瑞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阐释是在与实证化、决定论解释的争论中形成的。虽然这种阐释路向对于克服第二国际以来出现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路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越界阐释的倾向。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双重转变中找到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哲学勃兴的三大征兆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1998年 第5期 110-115页
作者: 黄明理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
哲学的现状是沉寂背后潜伏着勃兴。市场经济的冲击不是哲学沉寂的根本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哲学沉寂的根本原因是哲学自身的缺陷——哲学落后于时代了。但哲学的沉寂不会太久,因为沉寂背后潜伏着勃兴的重大征兆:(1)电脑革命必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主体重构与科学的历史认识
收藏 引用
学习与探索 1992年 第4期 122-129页
作者: 赵吉惠 陕西师范大学
如何科学地阐释历史认识论,如何正确理解“主体重构”是当代东西方历史哲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对传统史学认识模式的超越入手,论述了主体重构理论的客观性。指出,主体重构理论突破了传统史学提倡通过考证史料,表现“历史真情”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资产定价理论综述
收藏 引用
经济评论 2008年 第6期 151-156页
作者: 鲁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邮政编码430073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430072
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假定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资产收益率的决定。然而,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并且基于完全理性的分析不能完全解释市场上的种种异象。与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认识论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4期59卷 97-107页
作者: 罗祎楠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100871
认识论”的视角将历史学家构造唐宋变革问题的认识模式纳入分析。认识模式分析历史学家如何将分散片段的历史现象组织成为系统性的历史认识,具体包括:历史学家基于对历史人物存在状态的何种认识来叙述历史,以及历史学家如何依据叙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唱表演的认知模式研究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 第4期 153-162页
作者: 朱腾蛟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南宁530022
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唱的理论研究中,如何捕捉、描写与分析各民族民间歌唱方法之特点,并对其背后的深刻内涵进行文化阐释,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而少数民族歌唱主体(即民间歌手)自身对于歌唱的理解与认知则较少被涉及。民间歌唱主体对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介世界”及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 1996年 第5期 11-15页
“中介世界”及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赵红州研究员答问·本刊记者·日前,记者与赵红州(现为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就“中介世界”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对话,现将对话内容整理如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