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之父Bowlby认为:依恋,是人类漫长进化的结果。在生命和感情的旅途中,多元的依恋风格增加了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生存几率。安全型依恋一直被认为是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依恋风格,但在进化中一部分人保持了自己回避型(Avoidant)的依恋风格。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需要照顾时,亲密他人总不回应,态度冷漠,个体陷入抑郁,表现得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也不会向亲密他人主动求助或寻找安慰。人们常把依恋高回避个体比喻为独行侠。他们即使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依恋低回避个体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但是Feeney等人发现其实依恋高回避个体内心深处对伴侣的忠诚十分看重,对伴侣的背叛行为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依恋高回避个体无法为依恋相关威胁刺激加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空间,导致其对威胁刺激记忆能力受损。如何在充满威胁或压力的生活环境中,增强依恋高回避个体对依恋相关威胁刺激的加工能力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依恋高回避个体为避免激发心理痛苦采取防御性机制来回避依恋相关负性情绪信息(威胁刺激)的加工,从而导致认知资源被过度占用,无法较好地完成目标任务。功能成像上表现为左背外侧前额叶(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DLPFC)脑区激活较弱。DLPFC不仅是情绪工作记忆的重要脑区,也是涉及认知资源分配的核心区域。前额叶激活程度较弱,打破了前额-皮质下环路的平衡状态,可能是导致依恋高回避个体对威胁刺激记忆加工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技术改变个体L-DLPFC激活水平,关注阳极刺激L-DLPFC自上而下调节认知资源分配给依恋回避个体带来的效应和表现,特别是在加工依恋相关威胁刺激时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原本L-DLPFC基线水平不同,由此推测他们接受相同刺激后在威胁刺激记忆表征能力上的改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以Dykas和Cassidy所提出的依恋相关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为理论依托,针对依恋回避个体威胁刺激记忆表征的特点,通过2个HD-tDCS实验,考察了L-DLPFC的激活水平对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威胁刺激工作记忆表征的影响。本研究实验一采用评估情绪与非情绪工作记忆内部心理表征转换能力的IST范式,探究L-DLPFC激活对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威胁刺激记忆表征内部控制速度的影响。实验一采用阳极刺激与伪刺激对照组设置,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分别为24名和23名,选择L-DLPFC为目标刺激脑区,记录被试在中性情绪与威胁情绪两种情境下完成IST任务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与依恋低回避个体相比,依恋高回避个体在伪刺激条件下对威胁刺激表征反应时较快,转换代价较低;但在阳极刺激条件下,相较于伪刺激,依恋高回避个体对威胁刺激表征反应时显著升高,转换代价显著增加。记忆表征并非单一概念,还包括两个子系统:表征强度与丰富度。并且前人已证实记忆表征强度与丰富度间的相对平衡会受加工资源分配的影响,涉及DLPFC脑区。基于此,本研究实验二进一步考察了L-DLPFC激活对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威胁刺激记忆表征强度和丰富度上的影响。实验二同样采用对照组设置,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各25名,同样刺激L-DLPFC,所有被试在进行完情绪IST部分后,完成“记得/知道”范式,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对出现的图片进行“记得、知道、猜测、新的”四种判断,记忆表征强度的辨别力被定义为“知道”反应的击中率减去虚报率,记忆表征丰富度的辨别力被定义为“记得”反应的击中率减去虚报率。结果发现,伪刺激条件下,依恋高回避个体在“知道”判断上的辨别力显著低于依恋低回避个体。与伪刺激条件相比,依恋低回避个体接受阳极刺激后在“记得”判断上的辨别力显著提高。而依恋高回避个体接受阳极刺激后,在“知道”判断上的辨别力相较于伪刺激条件显著提高。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对威胁刺激的记忆表征存在差异。与依恋低回避个体相比,依恋高回避个体在伪刺激条件下对威胁刺激记忆表征反应时以及转换代价较低,符合其对威胁刺激采取的防御性加工行为模式。同时,依恋高回避个体在“知道”反应上的辨别力显著低于依恋低回避个体,对威胁刺激记忆表征强度不足。(2)阳极刺激L-DLPFC条件下,依恋高回避个体对威胁刺激表征反应时显著升高,转换代价显著增加,放慢了对威胁刺激工作记忆的表征速度。与之相反,依恋低回避个体加快了对威胁刺激工作记忆的表征速度。(3)阳极刺激L-DLPFC分别增强依恋高、低回避个体对威胁刺激记忆表征强度和丰富度。本研究不仅探讨了通过激活L-DLPFC影响依恋回避个体威胁刺激记忆表征这一路径,也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作验证支持。从自上而下调动认知资源分配的途径对依恋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