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者以原文和原作者为中心,强调译文应该在语言层面与原文对等,即译者应该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在此过程中,难免忽略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也是各种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理应被放在重要地位。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包括译者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翻译实践材料是Henry Lawson的中篇小说Send Round the Hat汉译节选。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探讨译者主体性对最终译文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章引言,主要是翻译实践背景和原作者的相关介绍以及翻译实践意义的简单介绍。第二章是翻译过程的描述,包括翻译难点和特点的描述。第三章是译者主体性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即译者对译者主体性理论的理解,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翻译方法来体现此理论的,其中结合了实例分析,论述了译者主体性的内部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对译者主体性产生影响的。第四章得出结论,总结收获与不足。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机械复制和模仿,“忠实”于原作成为传统翻译观始终秉承的翻译准则。因而,译者和译作的地位一直被忽略。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范畴转而扩展到文化领域,“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由此兴起,传统译学观的“忠实”标准才受到挑战。在译学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译者开始成为译学备受关注的对象,在译学领域里的位置和影响得以再次思索,翻译理论层面亦逐步彰显译者的主体意识。因此,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后译界不断加强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这一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方向。The Color Purple是美国新一代黑人妇女文学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成功之作,1982年发行,即刻赢得评论界一致肯定。本文主要从译者选择翻译文本的目的、译者语言特点、翻译策略手段和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四个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The Color Purple陶洁、杨仁敬翻译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笔者通过对原文的详细解读,比较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两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有其鲜明的目的性;二、两位译者在译本语言选择方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语言观;三、两位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适当地增加了“厚译”的手法,再现了各自主体意识;四、两个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时或多或少怀着某种特定的目的或是受制于译者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有意识地对原文积极的改写。本论文旨在对比分析译者主体性在两个汉译本里的体现,明确译者主体性研究于翻译实践里的关键作用,以期提高译者的使命感、自信心,为翻译研究和译学活动的长足进步做出贡献,帮助译者创造更好的翻译作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