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超时代的思想性和无以媲美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代表之一。因此,多年来,《红楼梦》一直是不少中外翻译家竞相争论的“宠儿”。到目前为止,红楼梦的英译本有不下九种,其中尤以两本英文全译本,即杨宪益及其妻子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与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为出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这两部译作的对比为主。
《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色之一就是文中出现大量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亦即我们所说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成为了语言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灵活运用总能给人呈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然而,往往在进行模糊语言的语际转换时,这种艺术效果会随之消失。这就给我们的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怎样才能将原文中的模糊语言最大限度的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近几年,随着译学的快速发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成为众学者所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翻译,在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中是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它在促进不同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翻译都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关注。相应地,翻译活动的执行者,也即是译者,同样地未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看作是隶属于原作者的“仆人”。事实上,在实际的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最终的翻译,即能否实现跨文化的传播。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及不同的社会经历等,都会对译者主体性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形成译文的多样性。
基于此,本文旨在对杨译与霍译中模糊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挖掘译者主体性对译文的影响。作者希望通过对比两个译本中模糊语的不同翻译,使读者对模糊语有个更深的了解,并希望该文能给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