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这为本土学生不出国门便可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生提供了可能性、便利性和经济性,但国际化校园能否使本土学生从中受益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本研究以校园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江苏大学为研究个案,从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的视角,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了中国研究生跨文化互动和跨文化敏感度的水平,进而探究了这两者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最后,在跨文化互动水平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各选取6名研究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进一步佐证东道主研究生的跨文化互动与跨文化敏感度的关系,为量化研究提供鲜活的例证。研究结果显示:国际化背景下,研究生的跨文化互动水平总体较低,高、中、低三组的跨文化互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总体上,跨文化互动水平与跨文化敏感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同时发现,高水平跨文化互动组的跨文化敏感度与中、低水平跨文化互动组的跨文化敏感度都存在显著差异,但中、低水平跨文化互动组间的跨文化敏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在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维度中,互动信心、互动专注与互动投入和跨文化互动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互动享受与尊重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互动水平没有相关关系。本研究具有理论、实践和教学意义。从在地国际化的视角,本研究对于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利用多元文化经历和互动提升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能力具有指导意义;同时,研究生也需要主动迎接跨文化互动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高等人才已被纳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以往研究发现,仅通过外语课堂并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还需要大量的跨文化实践或体验(比如民族志,与留学生跨文化互动)。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为通过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Ia H)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供了可能。以往研究表明,国际化校园中的跨文化互动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在此背景下,要想通过中国大学生与国际生的跨文化互动提升跨文化能力,就要研究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互动的现状如何,他们进行跨文化互动的动机类型有哪些,又有哪些个体因素影响跨文化互动的动机类型。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下而上地探索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互动的动机类型。首先基于访谈和以往研究文献,设计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互动的调查问卷》。历时两周,共收集到538份问卷,通过SPSS 23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以及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虽然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互动的频率总体较低,学生自我汇报的口语、听力和总体语言水平不足以胜任跨文化互动,但学生自我感知的跨文化互动满意度、得体性和顺畅度较高;2)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互动的动机类型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交际体验、文化交流、寻求帮助、语言提升和任务完成;3)专业和出国意向具有主效应,性别、专业和出国意向不存在交互效应。在寻求帮助这一动机类型上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在专业方面,各个动机类型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除文化交流和完成任务之外的其他三种动机类型在出国意向这一个体变量上存在差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在理论层面,基于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互动体验,确定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互动的动机类型,从而对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互动的理论研究有贡献,为通过跨文化互动体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做好前期研究;2)在实践层面,了解大学生跨文化互动的现状和动机类型,可以在跨文化外语教育、国际教育管理或汉语国际教育中更好地促进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互动。本研究同时指出了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