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课程思政”建设在中国教育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国外的品格、道德、价值观教育等研究与该项目研究内容具有诸多交集,相关文献的汉译可促进研究人员对该项目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对“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作者作为山东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思政”项目的研究助理期间进行的文献翻译实践撰写而成。翻译实践报告论述内容基于两篇共约20000 字的英文文献,选自 Routledge 出版,Larry *** 和 Darcia Narvaez 于 2008 年编辑的Handbook of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道德与品格教育手册》)。这两篇文献是典型学术文本,语言风格较为正式,内容客观、表达严谨、逻辑性强。在词汇上多使用术语、名词化结构、非谓语动词,句法上多使用长难句和被动句,篇章上由多种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形成连贯。在这三个层面中,译者分别在处理词义、句子结构、篇章逻辑关系等情况时遇到困难。作者根据专业翻译理论知识,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定性分析法,提取典型案例,总结一般问题,选取合适的理论指导,对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并得出相关经验结论。功能对等理论用功能这一关系概念来实现语言之间的形式,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对等,强调内容优先于形式,将目标语读者的感受作为译文质量的评价标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作者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实现学术文本的交际功能。通过案例分析,作者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方面对学术文本英译汉翻译实践过程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词汇层面,主要采用直译和转换的方法,以保证源文本内容的对等性。在句法层面,转换和改译有助于重新组织句子结构,使之符合汉语的习惯。在篇章层面,转换、添加和省略的方法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源文本读者相似的感受。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学术文本翻译中的实用性,深化了作者对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认知,提高了作者对学术文本的翻译实践能力。作者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为中外学术交流做出一些贡献,也希望能为此类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到现在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了,先后经历了第一语言模式(The First Linguistic Model)时期、标准理论(The Standard Theory,以下简称ST)时期和扩充式标准理论(The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以下简称EST)时期,现在...
详细信息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到现在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了,先后经历了第一语言模式(The First Linguistic Model)时期、标准理论(The Standard Theory,以下简称ST)时期和扩充式标准理论(The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以下简称EST)时期,现在“第一次有可能提出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解释性理论,来展示人们在语言研究中进而在思惟体系研究中有待发现的各种体系。”(乔姗斯基:《句法理论的原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