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与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HAL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探索一种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案。方法:1.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35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术式分为PSE组患者70例和HALS组患者65例。其中PSE组根据术中栓塞的面积差异又分为A1组(30%≤栓塞面积<50%)42例,A2组(50%≤栓塞面积<60%)13例,A3组(60%≤栓塞面积<70%)15例。PSE组患者栓塞部位均为脾脏中下极动脉分支,术中栓塞材料均使用明胶海绵、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所有手术均为经验丰富外科医师或介入血管外科医师操作。2.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功能、凝血功能、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肠道开始排气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指标);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天、术后1周以及术后1个月WBC、PLT、RBC计数及HB水平。3.观察PSE组和HALS组患者以及PSE亚组患者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患者术后PLT、WBC、RBC计数及HB水平变化与术前相比,PSE组和HALS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WBC和PLT计数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PSE组和HALS患者术后RBC计数和HB水平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组和HALS组患者术前血细胞计数(WBC、PLT和RBC计数)无差异,但HALS组术后不同时间点WBC和PLT计数较PSE组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LS组术后不同时间点RBC计数和HB水平较PSE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组内患者(A1组、A2组、A3组)不同栓塞面积术后WBC、PLT、RBC计数和HB水平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栓塞面积越大,术后PLT、WBC、RBC计数上升越明显。2.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的比较与术前相比,PSE组和HALS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INR、PT指标较术前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PSE组和HALS组术后白蛋白水平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PSE组和HALS组术后TBIL、AST指标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PSE组术后ALT指标较术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ALS组术后ALT指标较术前下降,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ALS组相比,PSE组术后肠道开始排气时间较短(0.994±0.44d VS 3.7±7.13d,P<0.05),PSE组术后开始进食流质时间短(0.559±0.101d VS 3.74±0.71d,P<0.05),PSE组总住院时间短(14.16±5d VS 18.57±6.2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PSE组患者住院总费用高于HALS组(30507±12203 VS 23848±53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PSE组患者术后3天腹痛41例(41/70),发热35例(35/70),胸腔积液3例(3/70),腹腔积液2例(2/70),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1/70),术后总并发症50例(71.4%),其中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为腹痛合并发热;HALS组患者术后腹痛2例(2/65),发热20例(20/65),胸腔积液1例(1/65),腹腔积液3例(3/65),切口疼痛24例(24/65),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0例(20/65),总术后并发症27例(41.5%),HAL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为切口疼痛、发热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在PSE组内,其中A1组术后并发症27例(27/42),A2组术后并发症9例(9/13),A3组术后并发症14例(14/15),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栓塞面积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组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60例患者发现腹腔少量积液1例(1/60),门静脉系统血栓1例(1/6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3%;HALS组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62例患者发现门静脉系统血栓1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结论:1.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HALS)术后外周血WBC和PLT计数均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HALS)在改善外周血WBC和PLT计数方面更优于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2.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