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应用3.0THR-MRI分析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重构模式,探讨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我们在本院及合作医院的选择3.0T HR-MRI发现基底动脉斑块患者100名,首先记录与测量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管壁形态学参数:①基底动脉最狭窄部位的狭窄率测量;②明确斑块位置与分布特点;③基底动脉的血管重构;④基底动脉的长度及曲度;⑤椎动脉的不对称性观察。第二步,临床相关性研究,探究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统计分析①有或无临床症状;②卒中危险因素和人口统计学数据的差异;③梗死部位、基底动脉斑块位置、斑块形态、斑块成分、斑块与穿支动脉关系的差异。结果基底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态评估:MRA发现基底动脉狭窄(17.0%),HRMRI发现基底动脉狭窄(28.0%),两种方法发现基底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评估:①分布情况:前壁30例(26.67%),后壁18例(15.56%),左壁28例(24.45%),右壁14例(8.88%),环壁10例(6.67%);偏心斑块68例,占BA全部斑块的75.56%,24个斑块覆盖脑桥旁中央动脉开口。②成分特点:26个斑块压脂后原斑块影消失,提示斑块尚处于脂纹阶段;17个斑块压脂后局部信号减低,提示内含较大脂核;45个斑块压脂后未见明显变化,提示斑块较稳定;12个斑块内纤维帽T2WI信号较高,提示斑块内富含毛细血管、炎性浸润可能;10个斑块内见薄片状T1M及T2WI高信号影,提示斑块内有出血,内见出血。不稳定斑块占71.0%。⑧阴性重构30例,无重构24例,阳性重构46例。基底动脉常见类型依次为ⅠⅠ型(基底动脉直行,两侧椎动脉粗细相等)、ⅡRⅢ型(基底动脉向右弯曲,左侧椎动脉粗于右侧)、ⅡRⅠ型或ⅡLⅠ型(基底动脉向右侧或左侧弯曲,两侧椎动脉粗细相等)。结论 1、HRMRI基底动脉狭窄的检出率高,而且能发现斑块形态学特征及重构模式。2、基底动脉内的斑块分布有一定规律,大多分布在基底动脉前壁和左壁,根据影像特征可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其中部分斑块覆盖穿支动脉(脑桥旁中央动脉)开口。3、3.0 T MRA可以清晰地显示椎-基底动脉三维形态结构并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