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5 篇 期刊文献
  • 22 篇 学位论文
  • 6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5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3 篇 农学
    • 3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3 篇 作物学
  • 22 篇 工学
    • 9 篇 农业工程
    • 7 篇 水利工程
    • 4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11 篇 理学
    • 7 篇 生态学
    • 1 篇 化学
    • 1 篇 大气科学
    • 1 篇 海洋科学
    • 1 篇 地质学
  • 8 篇 管理学
    • 8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53 篇 颗粒有机质
  • 8 篇 土壤团聚体
  • 6 篇 紫色水稻土
  • 5 篇 辽河三角洲
  • 5 篇
  • 4 篇 土壤碳库
  • 4 篇 黑土
  • 4 篇 团聚体
  • 4 篇 有机碳
  • 3 篇 重金属
  • 3 篇 吸附
  • 3 篇 施肥
  • 3 篇 长期施肥
  • 3 篇 轻组有机质
  • 3 篇 稳定性
  • 3 篇 土壤有机质
  • 2 篇 石灰土演替
  • 2 篇 碳氮稳定同位素
  • 2 篇 高寒草甸
  • 2 篇 三维荧光

机构

  • 10 篇 西南大学
  • 5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4 篇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
  • 4 篇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
  • 3 篇 重庆市农业资源与...
  • 3 篇 南京农业大学
  • 3 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3 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
  • 2 篇 兰州交通大学
  • 2 篇 青岛大学
  • 2 篇 四川农业大学
  • 2 篇 沈阳农业大学
  • 2 篇 厦门大学
  • 1 篇 福建师范大学
  • 1 篇 国家红壤改良工程...
  • 1 篇 湖南大学
  • 1 篇 浙江竟成环保科技...
  • 1 篇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
  • 1 篇 河南科技大学
  • 1 篇 新疆农业大学

作者

  • 4 篇 王锦
  • 4 篇 叶思源
  • 4 篇 赵广明
  • 4 篇 丁玉荣
  • 4 篇 袁红明
  • 4 篇 李维福
  • 4 篇 丁喜桂
  • 4 篇 赵秀兰
  • 3 篇 张兰萍
  • 3 篇 解宏图
  • 2 篇 李秋言
  • 2 篇 张乐天
  • 2 篇 闵文豪
  • 2 篇 李强
  • 2 篇 胥娇
  • 2 篇 黄文
  • 2 篇 魏世强
  • 2 篇 王志康
  • 2 篇 张旭东
  • 2 篇 范志强

语言

  • 5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颗粒有机质"
5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砂姜黑土团聚体内颗粒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X射线CT技术和机器学习
收藏 引用
土壤学报 2025年 第2期62卷 375-387页
作者: 丁天宇 郭自春 王玥凯 蒋发辉 张平 彭新华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211135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南京210095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昌330045 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有限公司 安徽怀远233426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100081
为优选培肥改良砂姜黑土的秸秆还田方式,该研究基于砂姜黑土连续6年耕作与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高分辨率X射线CT技术(XCT)和机器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免耕还田、旋耕还田、深翻还田)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平原河网颗粒有机质光谱性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分析
收藏 引用
环境科学学报 2024年 第11期44卷 396-403页
作者: 陈永存 徐嘉骏 马增岭 王婷 郭卫东 商栩 瞿理印 浙江竟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温州325035 温州大学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温州325035 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温州325006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361012 温州医科大学浙南水科学研究院 浙江省流域水环境与健康风险研究重点实验室温州325035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河流颗粒有机质(POM)循环的重要因素.此过程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平原河网系统可能更为强烈,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温瑞塘河河网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将POM碱提方法(BEPOM)与紫外-可见光光谱及三维荧光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高原喀斯特湖泊颗粒有机质组成与来源示踪
高原喀斯特湖泊颗粒有机质组成与来源示踪
收藏 引用
作者: 吴嘉曦 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湖泊是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河流与海洋的“中间站”,是水生环境中碳转化和储存的活跃场所。颗粒有机质(POM)作为湖泊生源要素循环的重要载体,对探究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定富营养化防治和生态系统修复策略至关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质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含量与化学组成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土壤 2021年 第1期53卷 140-147页
作者: 蓝贤瑾 吕真真 刘秀梅 侯红乾 冀建华 刘益仁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南昌330200 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昌330200
以江西红壤地区双季稻田肥料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3种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LM、MM、HM)对红壤性水稻土全土、颗粒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inOM)组分碳、氮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秦岭山地典型林分土壤热水溶有机碳、颗粒有机质及微团聚性特征
收藏 引用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1年 第4期36卷 26-33页
作者: 任佳伟 王志康 许晨阳 耿增超 王强 杜旭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陵712100 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汉中市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陕西汉中724200
为探究土壤类型和林分类型对土壤活跃有机质组分和微团聚作用的影响,及活跃有机质组分与微团聚作用之间的关系,采集秦岭辛家山林区云杉林、红桦林、杉桦混交林、华山松林、锐齿栎林和松栎混交林的表层(Ah)土壤样品,分析针叶林、阔叶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石灰土演替过程中颗粒有机质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的微生物群落特征
收藏 引用
微生物学报 2023年 第6期63卷 2153-2172页
作者: 胥娇 李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桂林541004
碳酸盐岩经风化作用并在地形、植被、气候、时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替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目的】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石灰土颗粒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夏季白洋淀颗粒有机质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收藏 引用
环境工程学报 2023年 第6期17卷 2067-2076页
作者: 张乐天 田凯 张文强 单保庆 魏东洋 李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兰州730070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 北京100029
为阐明白洋淀颗粒有机质碳氮同位素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来源,于2022年9月测定了白洋淀夏季悬浮颗粒物样品中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δ^(13)C和δ^(15)N,并运用MixSIAR模型对颗粒有机质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内POC和PO...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石灰土演替过程中颗粒有机质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的微生物群落特征
石灰土演替过程中颗粒态有机质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的微生物群落特...
收藏 引用
中国微生物学会第十一届地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作者: 胥娇 李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桂林 541004
碳酸盐岩经风化作用并在地形、植被、气候、时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替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目的]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石灰土颗粒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iner...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鄱阳湖候鸟栖息地颗粒有机质的来源研究
鄱阳湖候鸟栖息地颗粒有机质的来源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胡倩倩 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随着湖泊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日益加剧,湖泊体系的生态系统逐渐退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发展。通过对湖泊各种环境影响指标分析,可以有效地了解湖泊流域的水环境、水体特征、富营养化状况,甄别营养物的来源。鄱...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水库颗粒有机质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探——以贵州红枫水库为例
水库颗粒有机质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探——以贵州红枫水库为例
收藏 引用
作者: 仇晓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水库颗粒有机质的来源识别及其贡献份额一直是水库基础科学问题的难点和热点。河流被筑坝拦截后,自然属性和物循环都受到较大影响,最直接的表现首先是库区水文的变化(水流减缓和水温升高等),而后随着水体滞留时间的增加,生物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