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1 篇 期刊文献
  • 5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5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2 篇 哲学
    • 42 篇 哲学
  • 7 篇 法学
    • 4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 篇 政治学
    • 1 篇 民族学
  • 7 篇 历史学
    • 4 篇 中国史
    • 3 篇 世界史
    • 1 篇 考古学
  • 2 篇 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主题

  • 6 篇 梁启超
  • 3 篇 儒学
  • 3 篇 政治自由
  • 3 篇 唯我论
  • 2 篇 智慧
  • 2 篇 梁漱溟
  • 2 篇 现代性
  • 2 篇 学术话语
  • 2 篇 庄子
  • 2 篇 理性
  • 2 篇 中国传统文化
  • 2 篇 中国哲学
  • 2 篇 中国
  • 2 篇 章太炎
  • 2 篇 新子学
  • 2 篇 真如哲学
  • 2 篇 资本逻辑
  • 2 篇 儒家哲学
  • 2 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 篇 孔子

机构

  • 53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2 篇 NOT FOUND
  • 1 篇 杭州第二中学
  • 1 篇 北京林业大学
  • 1 篇 中国传统思想研究...
  • 1 篇 宁波发展规划研究...
  • 1 篇 宁波市发展研究规...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 1 篇 NOT FOUND

作者

  • 16 篇 蔡志栋
  • 14 篇 陈泽环
  • 8 篇 陈卫平
  • 6 篇 chen ze-huan
  • 4 篇 毛勒堂
  • 4 篇 cai zhi-dong
  • 3 篇 cai zhidong
  • 3 篇 郭美华
  • 3 篇 chen weiping
  • 2 篇 chen zehuan
  • 2 篇 chen wei-ping
  • 2 篇 马丁玲
  • 2 篇 孔庆典
  • 1 篇 song peiyu
  • 1 篇 侯冲
  • 1 篇 guo meihua
  • 1 篇 崔宜明
  • 1 篇 宋佩玉
  • 1 篇 陈静
  • 1 篇 祖国霞

语言

  • 5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
5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道德与生命之择——《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疏释
收藏 引用
现代哲学 2013年 第6期 110-117页
作者: 郭美华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
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理解《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舍生取义"显示的是经过想象性故事情境以获得道德纯粹性体验。它并不突出抽象的普遍原则与先天道德本体,而是强调了在心事相融的具体行事活动中主体的能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湍水之喻与善的必然性——孟子与告子“湍水之辩”释义
收藏 引用
学海 2012年 第2期 131-136页
作者: 郭美华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
孟子与告子经过湍水之辩揭示了善的必然性,首先在于告子错误地理解了水和人,即抽象割裂地视水为脱离大地的分离存在,相应地也将人视为抽象的孤立存在物。告子将人视为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在能动字义上将性理解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道德实践中的认知、意愿与性格——论程朱对“知而不行”的解释
收藏 引用
哲学研究 2011年 第11期 44-54,128页
作者: 方旭东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
“知而不行”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一个人知道吸烟不好,却依然吸烟;知道应该帮助他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学问,对道德领域的“知而不行”现象,给予了更多关注。从二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梁启超“国运”思想初探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 2010年 第4期 66-72页
作者: 陈泽环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
谓"国运",一般指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国运论"则指研究"国运"的思想和理论。梁启超的"中国国运论"主要包括关于国运以衰落之原因、国运必将振兴之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16-17世纪耶稣会士在长崎与澳门之间的贸易活动
收藏 引用
史林 2011年 第1期 94-104,189-190页
作者: 顾卫民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
本文讨论了16-17世纪耶稣会士在参与长崎以及澳门之间的贸易活动的历史。当时耶稣会士从事贸易的货物主要包括铜、生丝以及黄金,获得款项则用于资助其在远东,尤其是在日本的传教活动,因为来自欧洲的葡萄牙王室以及罗马教廷的资助不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明清之际西学流播与中国本土思想的接应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9年 第6期46卷 81-89页
作者: 陈卫平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 上海200234
明清之际传播的西学主要是天主教教义和科学技术。晚明王阳明心学大为流行,为恰在其时来到中国的西学充当了媒介。王学打破了程朱理学对思想的垄断,创造了西学得以输入和传播的文化氛围;王学注意伦理学的自愿原则,为天主教教义的传播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当代道德生活中的底线伦理
收藏 引用
道德与文明 2010年 第1期 22-26页
作者: 陈泽环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世界意义——施韦泽的中国伦理研究
收藏 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3期39卷 22-28页
作者: 陈泽环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 上海200234
施韦泽不仅是20世纪西方世界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而且基于其实现西方文化再生的目标,对中国思想、特别是中国伦理也进行了独特和系统的研究:提炼了欧洲接触中国思想的进程,给予中国伦理以最高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文化的衰落和重建——施韦泽论现代文化
收藏 引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1期25卷 9-15页
作者: 陈泽环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 上海200234
施韦泽认为,相对于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时代,19和20世纪之交的西方文化处于衰落之中,究其原因在于其物质发展过分地超过了精神发展,即文化的伦理本质丧失了。因此,为在20世纪复兴或重建西方文化,就必须确立能够体现文化的伦理的理性理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梁启超后期人生观初探
收藏 引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2期24卷 1-6,86页
作者: 陈泽环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学院 上海200234
梁启超晚年在对青年学生作的多次讲演中,发挥了一种"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人生观,阐发了其综合中西文化精华的人生思想,展现了其"责任心"和"趣味"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杰出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