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传统栖息地预测模型中无法捕捉具有时间序列信息的环境因子对金枪鱼空间分布滞后影响的不足。采用2021—2024年金枪鱼围网渔捞日志数据,通过构建滞后天数为1、5、10、15 d的长短期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
详细信息
为了解决传统栖息地预测模型中无法捕捉具有时间序列信息的环境因子对金枪鱼空间分布滞后影响的不足。采用2021—2024年金枪鱼围网渔捞日志数据,通过构建滞后天数为1、5、10、15 d的长短期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CPUE)和经纬度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滞后10 d的模型精度最高,其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为0.018 7,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077 6,表明鲣空间分布受过去短期内环境累计效应的影响。通过对最佳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纬度与实际纬度之间的R2为0.97,预测经度与实际经度之间的R2为0.65,说明空间分布预测范围与实际基本吻合。为揭示鲣栖息地特征及其生态过程的动态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解,同时为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渔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主要金枪鱼产量情况,通过收集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提供的金枪鱼渔业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厘清了中西太平洋主要金枪鱼产量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中西太平...
详细信息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主要金枪鱼产量情况,通过收集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提供的金枪鱼渔业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厘清了中西太平洋主要金枪鱼产量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中西太平洋主要金枪鱼年产量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其中渔业起步期的捕捞范围较小,以延绳钓为主,产量集中在近岸高产区域,远洋捕捞空间范围受限;渔业扩张期引入围网捕捞技术,促使捕捞范围向太平洋中部和更深、更远的海域扩展;渔业稳定期捕捞技术现代化,以围网捕捞为主,高产渔场分布清晰,捕捞范围趋于固定。研究还重点分析了主要中西太平洋金枪鱼生产国和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巴布亚新几内亚、美国和中国内地)的渔业产量、主要捕捞物种、作业时空分布及产量变化趋势,并且讨论了自然、经济与政策等多重因素可能对金枪鱼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可为金枪鱼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有助于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金枪鱼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为重建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古海洋环境演变历史,本文对南极半岛鲍威尔海盆D3-5柱样的硅藻进行了分析,D3-5柱样的15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硅藻54个种和变种,以海水种和冷水种为主。通过硅藻分析,将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海洋环境变化划分如下:58.6~72.5 ka BP期间,硅藻以冷水种和海冰种为主,并出现沿岸种,推测因南极冰盖增长,鲍威尔海盆受极地冷水团控制,气候出现明显冷-暖交替,而且海平面较低,站位水深较浅;40.7~58.6 ka BP期间,出现明显气候冷-暖转变,海洋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变得不稳定,由于海冰融化、温盐循环加强和冰筏碎屑事件的频发导致硅藻种类、丰度骤减;26.2~40.7 ka BP期间,硅藻种类明显增加,出现海冰种,冷水种增加,推测处于末次冰盛期的冰盖增长前期,中纬度暖水团在南极海区的影响范围向南扩大,冷、暖水团强烈混合,驱动温盐循环;26.2 ka BP至今,硅藻丰度增加,极地冷、暖水团混合的指示种Fragilariopsis oceanica指示研究区的表层与底层水体混合增强,海冰覆盖面积持续增大,威德尔环流势力增强,中纬度暖水势力减弱。总体来说,自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经历了冷期(南极冰盖发育)-暖期-冷期(末次冰盛期)的阶段转变,而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s 3,MIS 3)中存在一段较长时间的冰筏碎屑事件时期。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