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儿童养育和青少年健康行为干预”属“妇幼与儿少卫生”和“健康教育”研究领域应用型研究。中国0-6岁儿童和15-24岁青少年人口数量合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保健服务普遍存在信息传播不足和供需双方沟通不畅等问题。该项目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不限时空、高效、互通且私密等信息传播优势,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的婴儿喂养、青少年戒烟以及性与生殖健康行为干预等系列实证研究,建立了基于ICTs的儿童养育和青少年健康行为干预策略的理论框架,通过(准)随机对照研究,应用ICTs干预使目标人群纯母乳喂养率增高、过早的辅食添加率降低,青少年戒烟率增高,尼古丁依赖指数和烟草依赖指数降低,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态度改善,显示了该项目干预策略的有效性。项目同时开发了适于多种信息通信技术平台的系列健康教育素材,并在儿童保健和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项目技术内容主要包括:
1)形成了基于ICTs的儿童养育和青少年健康行为干预需求和可行性评估的核心要素。需求评估核心要素包括:与服务人群相适的健康知识、意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健康信息来源和获取途径;供需双方服务提供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可行性评估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潜在服务对象对ICTs终端设备的认可和实际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2)构建了基于ICTs的儿童养育和青少年健康行为干预模式。该模式包括二原则一策略,分别为:ICTs健康教育素材编制原则(基于健康促进理论和需求、循证、综合、全面、易懂以及界面友好)、信息传播平台遴选原则(平台受众面广、不易受时空影响,成本经济、使用简便)和基于ICTs的个性化互动策略(针对不同健康主题,不同服务人群,不同生命阶段,不同性别等的服务对象,分别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个性化、可互动的移动互联线上交流策略,并与线下健康教育互为补充)。
3)开发了基于ICTs的儿童养育和青少年健康行为干预评估框架。评估框架包括干预暴露、干预质量和干预效果三个维度。干预暴露用阅读量、提问数和回复率等指标来测量ICTs干预的利用与互动程度。干预质量用干预内容的适用性、有用性、可读性、便捷性、满意度等指标衡量。干预效果用服务对象知信行的改变来评价。
该项目累计培养4名硕士研究生,发表了代表性论文与著作20篇,其中19篇论文被引229次,出版了论著1部,制作了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相关的ICTs系列健康教育素材,包括3部慕课视频和6部短视频,获得了9个作品著作权登记。该健教素材和研发的ICTs干预平台被多个儿童和青少年保健机构和专业协会应用至今,包括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上海市徐汇区计划生育协会和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用于培训社区医护人员4000余人次,为31万儿童养育者和2.5万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了健康教育;ICTs干预策略被应用于儿童保健服务中。在新冠疫情期间,项目研发的在线健教素材和微信平台以非接触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为广大儿童养育者、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了儿童、青春期健康教育和亲子关系沟通的知识和技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