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我国指南制订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研究人员对患者指南(patient version of guidelines,PVG)的认知度。方法在"2017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年会暨甘肃省医师协会/甘肃省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年会"会议期间,对指南制订专...
详细信息
目的了解我国指南制订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研究人员对患者指南(patient version of guidelines,PVG)的认知度。方法在"2017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年会暨甘肃省医师协会/甘肃省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年会"会议期间,对指南制订专场的参会人员发放纸质版问卷调查;同时跟随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标准处的指南调研团队进一步调查深圳、广州、西安、北京等地的指南制订者对PVG的认知度。问卷设计了10个问题以了解被调查者对PVG的知晓度及对PVG制订过程的看法与意见。排除无效问卷后采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07份(71.3%),其中有效问卷90份(60.0%)。关于PVG的知晓度:30.0%的被调查者停留在"仅听说过"的层面,34.4%的被调查者表示"未听说过";且知晓度与学历、部门、专业、地区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关于对PVG本身及其制订过程的看法与意见:86.7%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制订PVG;90%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参照一定的规范来呈现和报告PVG;45.6%的被调查者认为制订PVG最大的障碍在于认知不足。结论 PVG制订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指南相关专家对其认知度较低,PVG的制订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探索。未来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促进并推广PVG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从而促进临床实践的优化。
目的调查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证据质量和/或推荐强度分级现状,以期为指南制订者合理应用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方法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并筛选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纳入对推荐意见进行证据质量和/或推荐强度分级的指南。提取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的分级方法、分级描述和表述内容等信息。结果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共226篇,其中106篇(46.9%)(中文87篇,英文19篇)纳入本研究。采用的分级方法共18种,其中推荐意见分级评价、制订与评估(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系统应用最多(35.8%,38/106);采用的分级描述共6种,证据质量分级描述多采用字母(39.6%,42/106),推荐强度分级描述多采用文字(34.9%,37/106)。采用文字描述推荐强度的指南中,最常使用的词语是“可以”。38篇指南采用GRADE分级,仅15篇按照GRADE工作组要求规范呈现分级标准及内容,共包含250条分级明确的推荐意见,60.4%(151/250)为强推荐,44.8%(112/250)的推荐意见引用低或极低质量证据,38.4%(96/250)的推荐意见采用系统评价作为证据支持。结论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指南分级系统使用率较低,且分级方法使用仍不完整、不统一、不规范。GRADE分级系统使用率低,仅极少数指南按照GRADE工作组要求规范呈现分级标准及内容。推荐使用GRADE分级系统,促进指南推荐意见的科学、透明与合理制订。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活性维生素D及普通维生素D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字化期...
详细信息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活性维生素D及普通维生素D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并通过谷歌进行补充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4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基本信息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然后进行面对面核对,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或咨询第三方解决。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工具ROB(Risk of Bia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工具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 对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进行呈现,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研究文献,共8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活性维生素D组椎骨新发骨折人数比率低于普通维生素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relative risk, RR )=0.674,95% CI (0.452,1.005), P =0.053, I^2=39.3%];活性维生素D组非椎骨骨折发生率低于普通维生素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 =0.744,95% CI (0.512,1.081), P =0.121, I^2=24.8%]。活性维生素D组腰椎骨密度改变百分率高于普通维生素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349,95% CI (0.007,0.691), P =0.046, I^2=73.8%];活性维生素D组股骨颈骨密度改变百分率高于普通维生素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MD =0.217,95% CI (-0.112,0.545), P =0.196, I^2=52.9%];活性维生素D组全髋骨密度改变百分率高于普通维生素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MD =0.302,95% CI (-0.215,0.819), P =0.252, I^2=71.7%]。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活性维生素D与普通维生素D相比,预防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风险没有明显优势。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