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自2004年发表以来,为我国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救治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1].该常规实施已有10年,由于产前糖皮质激素及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普遍应用,以及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管理手段日臻完善,新生儿呼吸系统的疾病谱和严重程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机械通气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在NICU无创机械通气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对某些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高频通气作为常频机械通气补救措施或首选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本常规将对2004年版"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进行修订和补充,以供新生儿急救医生参考.
为了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镇痛镇静治疗水平,促进舒适性医疗策略在我国PICU的开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
详细信息
为了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镇痛镇静治疗水平,促进舒适性医疗策略在我国PICU的开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了PICU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撰写工作.共识撰写工作于2012年11月在重庆召开启动会议并组成撰写小组.撰写小组经过半年的文献检索、筛选、阅读、撰写等紧张工作,在2013年4月提交初稿征求三个学组主要成员意见,并先后在2013年4月(阳朔)、2013年6月(鄂尔多斯)、2013年9月(长沙)三次组织学组部分专家进行集中讨论,反复修改后形成专家共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