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élineau在1880年首次提出[1].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白天反复发作的无法遏制的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2-4].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hypocretin,Hcrt)神经元特异性丧失.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Hcrt-1)的含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3rd edition,ICS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两型[2]:(1)发作性睡病1型,即Hcrt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with cataplexy),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重要指标;(2)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为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without cataplexy),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降.
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于2017年推出了修订版的痫性发作分类。这是ILAE继1981年版痫性发作分类之后的首次官方修订。本次痫性发作分类在发作类别、术语和定义方面做了重要改变,目的在于增加临床...
详细信息
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于2017年推出了修订版的痫性发作分类。这是ILAE继1981年版痫性发作分类之后的首次官方修订。本次痫性发作分类在发作类别、术语和定义方面做了重要改变,目的在于增加临床使用的便利性,并且强调非医学群体的应用需求。总体上,新版痫性发作分类与1981年版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呈现平稳过渡的特点。专家们根据ILAE官方报告的要点撰写,并且根据语言、文化差异等做了细微调整,旨在适应中国癫痫专科医生及神经内科医生的使用需求,促进新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