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大齿牛果藤Nekemias grossedentata(Hand.-Mazz.)J. Wen&Z. L. Nie资源分布状况进行测算,为其资源的合理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大齿牛果藤在中国地区的308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3个环境变量...
详细信息
目的:对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大齿牛果藤Nekemias grossedentata(Hand.-Mazz.)J. Wen&Z. L. Nie资源分布状况进行测算,为其资源的合理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大齿牛果藤在中国地区的308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3个环境变量,利用优化的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预测不同气候变化模式下大齿牛果藤潜在适生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4±0.002,预测结果准确度高。模型预测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与现有分布区域吻合度较高,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39%。在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大齿牛果藤潜在适生区面积先增加后下
为探究板栗粉粒径对小麦鲜湿面品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将不同粒径大小的板栗粉添加至小麦粉中制成板栗面团和鲜湿面。采用粉质仪、质构仪、流变仪、快速黏度分析仪、低场核磁共振仪等分析板栗粉粒径对小麦粉粉质特性、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及鲜湿面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板栗粉粒径的减小,板栗粉的基本营养组分破坏较明显,损伤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蛋白质、直链淀粉和淀粉含量均不断减少。同时,混合粉的糊化特性降低,面团的稳定时间增加,面团的形成时间降低,而混合面团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值提高,且G'值占主导地位。此外,随着板栗粉粒径的减小,可降低板栗鲜湿面的蒸煮损失率、最佳蒸煮时间和弱结合水含量,提高板栗鲜湿面的吸水率、深层结合水含量、弹性、光滑性、硬度及拉伸特性,改善板栗鲜湿面的色泽和感官特性。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的结果显示,粒径较小的板栗粉更利于填充面筋网络结构与淀粉之间的空隙。综上所述,板栗粉在粒径为48.47~28.66 μm时可更好改善小麦面团的加工适应性及鲜湿面的食用品质,可为板栗粉在面制品领域深加工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