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323 篇 期刊文献
  • 435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9,75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272 篇 法学
    • 2,135 篇 民族学
    • 1,642 篇 社会学
    • 529 篇 政治学
    • 30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97 篇 法学
    • 37 篇 公安学
  • 2,016 篇 管理学
    • 1,452 篇 公共管理
    • 287 篇 工商管理
    • 265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85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720 篇 历史学
    • 1,160 篇 中国史
    • 715 篇 考古学
    • 162 篇 世界史
  • 871 篇 文学
    • 547 篇 新闻传播学
    • 304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861 篇 教育学
    • 742 篇 教育学
    • 76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46 篇 体育学
  • 685 篇 经济学
    • 566 篇 应用经济学
    • 154 篇 理论经济学
  • 515 篇 哲学
    • 515 篇 哲学
  • 398 篇 工学
    • 152 篇 城乡规划学
    • 53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362 篇 艺术学
    • 165 篇 美术学
    • 113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78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41 篇 艺术学理论
    • 39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170 篇 理学
    • 7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24 篇 医学
    • 39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68 篇 农学
  • 9 篇 军事学

主题

  • 165 篇 乡村振兴
  • 157 篇 少数民族
  • 132 篇 民族地区
  • 131 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
  • 121 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 82 篇 中国
  • 82 篇 土家族
  • 77 篇 发展
  • 70 篇 广西
  • 70 篇 中华民族共同体
  • 65 篇 壮族
  • 63 篇 大学生
  • 62 篇 清代
  • 62 篇 传承
  • 58 篇 保护
  • 58 篇 变迁
  • 56 篇 民族
  • 54 篇 问题
  • 54 篇 瑶族
  • 53 篇 民族政策

机构

  • 3,768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2,293 篇 中南民族大学
  • 1,724 篇 广西民族大学
  • 656 篇 西北民族大学
  • 555 篇 贵州民族大学
  • 450 篇 青海民族大学
  • 218 篇 西南民族大学
  • 165 篇 湖北民族大学
  • 67 篇 云南大学
  • 54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54 篇 北京大学
  • 36 篇 四川大学
  • 31 篇 广西大学
  • 29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29 篇 云南民族大学
  • 27 篇 中山大学
  • 24 篇 长江师范学院
  • 24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24 篇 武汉大学
  • 23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

作者

  • 64 篇 李海军
  • 63 篇 滕兰花
  • 61 篇 徐杰舜
  • 57 篇 朱靖江
  • 56 篇 林继富
  • 55 篇 麻国庆
  • 55 篇 祁进玉
  • 54 篇 郑一省
  • 53 篇 郭伟和
  • 51 篇 杨圣敏
  • 47 篇 袁剑
  • 45 篇 杨筑慧
  • 45 篇 王建民
  • 45 篇 郑维宽
  • 42 篇 王晴锋
  • 42 篇 李然
  • 40 篇 zeng peng
  • 40 篇 曾鹏
  • 39 篇 韦亮节
  • 39 篇 柏贵喜

语言

  • 9,753 篇 中文
  • 3 篇 英文
  • 2 篇 日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9758 条 记 录,以下是131-140 订阅
排序: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姓名制度变迁研究
收藏 引用
台湾研究集刊 2025年 第1期 95-109页
作者: 马腾嶽 向青松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650091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恩施445000
标示身份姓名的命名制度是人类的普同文化。姓名是个人身份的代表,更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表征,任何多民族多族群社会中,主流姓名使用方式的选择与形成,折射出特定历史过程与特定政治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关系。姓氏命名法则不仅涉及被命名者身...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泰国勿洞和平村华人饮食文化初探
收藏 引用
八桂侨刊 2025年 第1期 14-25,94页
作者: 董小丹 李未醉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南宁市530006 长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重庆市408120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维持生命,更蕴含着文化与历史的意义。泰国勿洞和平村华人是一个传统的社群,对中华饮食文化继承和保留得较好,其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日常习惯,更是一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乡村振兴视域下构建村社理性路径研究——以隆阳区垭口村为例
收藏 引用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5年 第1期30卷 96-102页
作者: 吴志昕 毕思妮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广西南宁530006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村社理性是乡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维护村社整体利益为核心的集体力量。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垭口村村民自发组织的工程不仅解决了村民饮水和农田灌溉的难题,更彰显了村社理性在资源统筹、安全保障及经济风险降低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明清伊斯兰教中的回儒典范
收藏 引用
中国穆斯林 2025年 第2期 30-36页
作者: 赛勤 孙智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宗教文化出版社 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回儒”1是在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一批具有独特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穆斯林经师群体。此群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特定时代交流的产物。回儒特质蕴含在中伊文化交流的历史沉淀之中,体现在与不同群体的社会互动之中。
来源: 评论
管理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经济关系
收藏 引用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 第9期 89-92页
作者: 宋越 阿达莱提·图尔荪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妇联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管理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核心在于通过提升运营效率和成本管理,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循环利用,同时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然而,管理创新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组织内部抵抗、技术接纳等多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当代社会礼仪传承与重建的意义、策略和路径
收藏 引用
民间文化论坛 2025年 第1期 101-112页
作者: 安德明 周飞舟 林继富 杨华 张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提炼文化基因,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安德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问题,是包括民俗在内诸多科长期关心的重要话题。萧放教授和他的团队完成的《有礼如仪》这部著作,通过对人生仪礼的传承与当代转化发展的深入探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北魏初期对北部边疆的治理研究
收藏 引用
今古文创 2025年 第17期 61-64页
作者: 石韵晴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均极为重视边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边疆治理作为民族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对边疆的治理体现出国家的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桃花石”:辽宋夏金时期国家认同的历史符号
收藏 引用
中国故事 2025年 第04期 47-49页
作者: 金圣俞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980年,新疆喀什出土了多枚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古代钱币。钱币背后的“桃花石”铭文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载体,也是考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史料。本文以辽宋夏金时期为历史背景,以货币铭文“桃花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历史...
来源: 评论
互联网医疗在临床科研究中的作用与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国全科医 2025年 第14期28卷 1694-1701,1716页
作者: 施逸凡 李博 于淼 马银浩 刘倩 胡晶 王宏 张会娜 王天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市100010 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 100010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100029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730000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市100081
互联网医疗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临床科研究有待探讨。本研究从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场景入手,从实际出发,探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临床科研选题。分析互联网医疗应用于临床科研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互联网医疗应用于临床...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收藏 引用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5年 第1期 70-79页
作者: 谢清松 刘诗蕊 金炳镐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发展制度保障高端智库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创新性提出并强调“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为实践,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系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