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80 篇 期刊文献
  • 1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69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10 篇 法学
    • 184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28 篇 政治学
    • 35 篇 法学
    • 23 篇 社会学
    • 5 篇 民族学
  • 194 篇 哲学
    • 194 篇 哲学
  • 107 篇 经济学
    • 64 篇 理论经济学
    • 50 篇 应用经济学
  • 101 篇 管理学
    • 39 篇 公共管理
    • 31 篇 工商管理
    • 25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3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56 篇 历史学
    • 49 篇 中国史
    • 15 篇 世界史
  • 53 篇 文学
    • 26 篇 新闻传播学
    • 2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6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9 篇 教育学
    • 14 篇 教育学
    • 3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13 篇 工学
    • 6 篇 城乡规划学
    • 2 篇 机械工程
    • 2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电气工程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交通运输工程
  • 3 篇 农学
    • 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3 篇 军事学
    • 2 篇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
  • 2 篇 理学
    • 1 篇 数学
    • 1 篇 生态学
  • 1 篇 医学

主题

  • 41 篇 中国
  • 22 篇 中国共产党
  • 16 篇 马克思主义
  • 14 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
  • 13 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2 篇 毛泽东
  • 11 篇 科学发展观
  • 11 篇 邓小平
  • 10 篇 以人为本
  • 10 篇 和谐社会
  • 9 篇 马克思
  • 9 篇 美国
  • 9 篇 经济全球化
  • 8 篇 实践
  • 8 篇 市场经济
  • 8 篇 历史唯物主义
  • 7 篇 科学技术
  • 7 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 7 篇 意识形态
  • 7 篇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机构

  • 654 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19 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13 篇 武汉大学
  • 12 篇 西安交通大学
  • 10 篇 华东政法大学
  • 8 篇 上海财经大学
  • 6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5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5 篇 香港科技大学
  • 4 篇 长安大学
  • 4 篇 武汉理工大学
  • 4 篇 中南大学
  • 3 篇 复旦大学
  • 3 篇 江西财经大学
  • 3 篇 中南政法大学
  • 3 篇 中国政法大学
  • 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2 篇 绍兴文理学院
  • 2 篇 湖南城市学院

作者

  • 38 篇 王雨辰
  • 23 篇 朱书刚
  • 22 篇 赵炎才
  • 15 篇 张春英
  • 14 篇 刘胜湘
  • 13 篇 徐卫国
  • 12 篇 张荆红
  • 12 篇 陈食霖
  • 12 篇 张国献
  • 12 篇 龚先庆
  • 10 篇 李格琴
  • 10 篇 龚天平
  • 10 篇 倪瑞华
  • 10 篇 项晨光
  • 9 篇 毛磊
  • 8 篇 zhao yan-cai
  • 8 篇 刘可风
  • 8 篇 何捷一
  • 8 篇 杨永东
  • 8 篇 胡贤鑫

语言

  • 69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69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研究
收藏 引用
当代经济 2025年 第2期42卷 18-34页
作者: 骆荣耀 李春浩 杨尊尊 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基于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素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量化了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Kernel密度估计和β收敛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和时空演进。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西差别与“现代化范式”的反思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 2006年 第1期 14-20页
作者: 葛四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邓正来教授的长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法学发展的现状,有力地揭示了其中所存在的根本困境。笔者认为,邓教授的论文实际上反思的是如何认识困扰中国一百多年的“中西差别”问题。由于没有注意到构成性限定词与归属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日关系的走向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当代亚太 2007年 第10期 18-27页
作者: 刘胜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中日关系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理论上来看,未来中日关系可能出现三种状态:对抗关系、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东亚也会相应建构为三种不同的状态:互为敌人的对抗状态、互为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寻找人生存的价值基础——霍克海默技术批判理论探析
收藏 引用
国外社会科学 2008年 第1期 66-71页
作者: 倪瑞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霍克海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技术的批判:其一是从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计算、手段,而消解了人生存的价值基础;其二是从启蒙与神话的关系的角度批判启蒙理性由批判理性、解放理性走向其反面,而成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美学意识形态和身体政治学——略论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收藏 引用
国外社会科学 2008年 第3期 54-61页
作者: 方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通过概述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他以"美学"为锲入点探讨审美与身体关系的这一理论尝试,不仅阐明和重申了其立足于感性生活的实践哲学立场,而且揭示出这一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晚期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后现代——以道格拉斯·凯尔纳为例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研究 2007年 第4期 115-121页
作者: 颜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主要评析美国学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从现代概念入手,通过剖析“后”之内涵,凯尔纳为我们分析了“后”现代的语义星丛。接着,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群基础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后现代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分析马克思的“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国成长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
收藏 引用
现代国际关系 2008年 第10期 41-46,54页
作者: 李格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国家形象是大国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中国崛起给现存国际秩序带来震荡性影响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国形象塑造正在经受源自认知惯性、政治文化差异与社会心理失衡等方面的社会性压力。基于此,在无法根本改变现存规则情况下,需要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国外学界关于1949~1956年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视角探析
收藏 引用
国外社会科学 2008年 第4期 70-75页
作者: 张荆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国外学者关于1949~1956年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和政治文化等。这些研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政治因素影响了西方学者的研究立场;(2)研究资料的缺乏导致研究方法长期受限;(3)仅以中国自...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历史研究的符号学解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方法论问题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年 第2期55卷 80-85页
作者: 李永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恩格斯借助摩尔根及当时人们研究远古历史提供的材料 ,运用符号学方法 ,从易洛魁人的亲属关系与亲属制度的矛盾中发现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分裂 ,并利用符号的互补功能 ,推演出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从而还原了历史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来源: 评论
日澳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收藏 引用
当代亚太 2007年 第6期 11-18,26页
作者: 刘新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二战后,日澳双边关系从经济关系逐渐向政治关系、安全合作关系等方面发展。其演变特点是:符合地缘政治经济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安全关系受美国制约以及浓厚的军事同盟色彩。日澳关系内容和特点上的变化,既与它们各自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