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5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6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1 篇 历史学
    • 60 篇 考古学
    • 13 篇 中国史
    • 5 篇 世界史
  • 16 篇 理学
    • 10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2 篇 化学
    • 2 篇 地质学
    • 2 篇 生物学
  • 9 篇 艺术学
    • 9 篇 美术学
  • 8 篇 工学
    • 3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1 篇 水利工程
    • 1 篇 城乡规划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文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医学
    • 1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主题

  • 4 篇 植硅体
  • 3 篇 壁画
  • 3 篇 制作工艺
  • 3 篇 新石器时代
  • 3 篇 人骨
  • 3 篇 文物保护
  • 3 篇 西头遗址
  • 2 篇 颜料分析
  • 2 篇 石人子沟遗址
  • 2 篇 淀粉粒
  • 2 篇 文物
  • 2 篇 中原地区
  • 2 篇 古病理学
  • 2 篇 新疆
  • 2 篇 植物遗存
  • 2 篇 生物考古学
  • 2 篇 泾河流域
  • 2 篇 商洛
  • 2 篇 红外光谱分析
  • 2 篇 陕西

机构

  • 51 篇 西北大学
  • 32 篇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
  • 29 篇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
  • 15 篇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
  • 8 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3 篇 敦煌研究院
  • 3 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 3 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2 篇 清华大学
  • 2 篇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
  • 2 篇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
  • 2 篇 陕西历史博物馆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1 篇 赣南师范大学
  • 1 篇 呼和浩特市文物保...
  • 1 篇 考古探测与文物保...
  • 1 篇 复旦大学
  • 1 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1 篇 斯坦福大学
  • 1 篇 科技部中国-中亚人...

作者

  • 7 篇 刘妍
  • 7 篇 孙满利
  • 6 篇 liu yan
  • 6 篇 李婷
  • 6 篇 chen liang
  • 6 篇 陈靓
  • 6 篇 杨富巍
  • 5 篇 王茜蔓
  • 5 篇 tian duo
  • 5 篇 张坤
  • 5 篇 li ting
  • 5 篇 杨璐
  • 5 篇 温睿
  • 5 篇 任萌
  • 5 篇 wen rui
  • 5 篇 豆海锋
  • 5 篇 田多
  • 4 篇 王建新
  • 4 篇 zhang kun
  • 4 篇 yang lu

语言

  • 6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66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排序:
新疆史前墓葬用火现象研究
收藏 引用
华夏考古 2024年 第5期 136-145页
作者: 陈冉 任萌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陕西西安市710127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市710127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市710127
新疆史前墓葬用火现象是种特殊的葬仪,形式多样。本文依据用火现象的分布位置,将其分为墓内用火、墓上用火以及墓旁用火三类,进而借助地层学,复原了不同用火行为发生的相对时间和墓葬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与民族学资料,认...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疆东天山地区石人子沟遗址农牧活动情况:炭化种子、植硅体和孢粉证据
收藏 引用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23年 第2期40卷 181-193页
作者: 马志坤 刘舒 任萌 马健 习通源 王建新 万智巍 田多 任维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安710127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127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 赣州341000 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衡阳421010
新疆地区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区域。位于新疆东天山北侧的石人子沟遗址是处大型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超大型聚落。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该遗址出土了炭化裸大麦(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遗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
收藏 引用
考古与文物 2024年 第1期 121-128页
作者: 田多 邵晶 裴学松 李静波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古中心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北白鹅墓地出土席状编织物的鉴别与研究
收藏 引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4年 第6期36卷 111-118页
作者: 卢蕾 温睿 李仁 吴妍 南普恒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710127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71012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100044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西太原030001
墓葬中出土的植物编织物属于有机质文物,通常保存状况极为不佳,通过有机残留物分析确定其材质是后续保护与价值认知的基础。本研究以北白鹅墓地M1020青铜簋上附着的席状编织物为对象,通过纤维显微观察、植硅体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青铜器含铅锈蚀的研究与思考
西部考古
收藏 引用
西考古 2022年 第2期 241-249页
作者: 孙凤 李璟钰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中国古代大量的青铜器在成分上不同程度地含有铅,铅的加入会增加青铜器铸造成功的可能性,因此,铅在青铜合金成分中相当重要。铅较铜、锡在埋藏过程中更易成锈,但含铅锈蚀研究数量较少。本工作以青铜器含铅锈蚀为出发点,对白铅、铅矾、...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略论东汉洛阳的佛教及佛教造像问题——兼论中国古代金铜佛教造像的年代序列
西部考古
收藏 引用
西考古 2022年 第1期 347-406页
作者: 冉万里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本文通过对东汉时期洛阳的佛经翻译、修建寺院、佛教造像等方面的论述,结合咸阳成任东汉晚期家族墓出土的金铜佛教造像,认为东汉时期的洛阳不仅是佛经翻译的中心,而且在佛教造像艺术、佛教寺院修建等方面都对全国各地起到了引领和范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ArcGIS支持下的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
西部考古
收藏 引用
西考古 2023年 第2期 1-14页
作者: 豆海锋 李伟涛 李晓健 李雨生 刘威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2022年,西北大学采用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获得了大量遗物及聚落考古数据。充分利用ArcGIS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信息化分析,构建起西头遗址的年代框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宝鸡凤翔区南沟庙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西部考古
收藏 引用
西考古 2022年 第2期 66-79页
作者: 冉万里 宋佳 尚雪健 孙满利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宝鸡凤翔区南沟庙摩崖造像共11个龛,1处摩崖浮雕佛像。从崖壁整体来看,该处摩崖造像以8号龛为中心展开开凿,其开凿具有较明显的先后顺序。其中8号龛为隋代开凿,11号龛为明清时期开凿,其他各龛为唐代中晚期开凿。题材丰富,主要有佛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疆地面墓葬试析——兼论伊犁河谷青铜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
西部考古
收藏 引用
西考古 2023年 第2期 120-145页
作者: 刘翔 蒋佳怡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新疆曾发现批人骨埋葬于古代地表或地表下10厘米左右的浅坑中的地面墓葬,由于数量较少、随葬品匮乏,此前少有关注。本文搜集相关资料后发现这批墓葬在随葬陶器、埋葬方式等要素上表现出较强的共性。根据墓葬形制、陶器样式和人骨葬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火种保存设施研究
西部考古
收藏 引用
西考古 2022年 第2期 105-120页
作者: 李成 林晓宜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本文对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火种保存相关的考古遗存进行了系统梳理,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火种保存设施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其自前仰韶时期发端,出现零星的火种罐;在仰韶早期得到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形制相对统的火种洞、火种坑、火...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