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5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6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1 篇 历史学
    • 60 篇 考古学
    • 13 篇 中国史
    • 5 篇 世界史
  • 16 篇 理学
    • 10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2 篇 化学
    • 2 篇 地质学
    • 2 篇 生物学
  • 9 篇 艺术学
    • 9 篇 美术学
  • 8 篇 工学
    • 3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1 篇 水利工程
    • 1 篇 城乡规划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文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医学
    • 1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主题

  • 4 篇 植硅体
  • 3 篇 壁画
  • 3 篇 制作工艺
  • 3 篇 新石器时代
  • 3 篇 人骨
  • 3 篇 文物保护
  • 3 篇 西头遗址
  • 2 篇 颜料分析
  • 2 篇 石人子沟遗址
  • 2 篇 淀粉粒
  • 2 篇 文物
  • 2 篇 中原地区
  • 2 篇 古病理学
  • 2 篇 新疆
  • 2 篇 植物遗存
  • 2 篇 生物考古学
  • 2 篇 泾河流域
  • 2 篇 商洛
  • 2 篇 红外光谱分析
  • 2 篇 陕西

机构

  • 51 篇 西北大学
  • 32 篇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
  • 29 篇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
  • 15 篇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
  • 8 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3 篇 敦煌研究院
  • 3 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 3 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2 篇 清华大学
  • 2 篇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
  • 2 篇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
  • 2 篇 陕西历史博物馆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1 篇 赣南师范大学
  • 1 篇 呼和浩特市文物保...
  • 1 篇 考古探测与文物保...
  • 1 篇 复旦大学
  • 1 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1 篇 斯坦福大学
  • 1 篇 科技部中国-中亚人...

作者

  • 7 篇 刘妍
  • 7 篇 孙满利
  • 6 篇 liu yan
  • 6 篇 李婷
  • 6 篇 chen liang
  • 6 篇 陈靓
  • 6 篇 杨富巍
  • 5 篇 王茜蔓
  • 5 篇 tian duo
  • 5 篇 张坤
  • 5 篇 li ting
  • 5 篇 杨璐
  • 5 篇 温睿
  • 5 篇 任萌
  • 5 篇 wen rui
  • 5 篇 豆海锋
  • 5 篇 田多
  • 4 篇 王建新
  • 4 篇 zhang kun
  • 4 篇 yang lu

语言

  • 6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66 条 记 录,以下是51-60 订阅
排序:
贯入法原位测试夯土遗址表面强度的适用性和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3年 第5期35卷 66-74页
作者: 毛维佳 孙满利 梁楚昕 崔梦鹤 白云峰 裴强强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710127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710127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西安710109 呼和浩特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0 敦煌研究院 甘肃酒泉736200
表面强度是夯土遗址重要的测试指标和加固效果的评价依据。常规的强度测试方法受到取样和运输等因素的制约,不适用于作为夯土遗址如夯土补筑、表面加固等措施的效果评估方法。贯入法是成熟的砂浆强度检测方法,通过改装砂浆贯入仪降低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2011年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墓葬发掘简报
收藏 引用
文博 2023年 第2期 18-30页
作者: 任萌(文\绘图) 邓金田(文\绘图) 马健艾合买提·牙合甫 蒋晓亮 王建新 马健(拍照)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2011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清理了新疆巴里坤县石人子沟遗址的6座小型墓葬。6座墓葬均属早期铁器时代,地表有盆状石质封堆,葬制有仰身直肢葬、二次葬、扰乱葬,...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古代彩绘文物常用蛋白类胶结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研究
西部考古
收藏 引用
西考古 2022年 第1期 407-420页
作者: 黄建华 杨璐 王丽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为了实现古代彩绘文物常用蛋白类胶料的无损分析,文章使用红外光谱法采集了蛋黄、蛋清、皮胶、骨胶、鱼鳔胶参考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发现其在1651cm^(-1)、1547cm^(-1)、1242cm^(-1)等处存在明显的共同吸收峰:为了实现胶料细类的红外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土遗址病害公众观感接受度的分析研究
收藏 引用
山西建筑 2024年 第8期50卷 66-69,86页
作者: 张永玲 毛维佳 刘逸堃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127
土遗址是我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演进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公众对土遗址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还比较匮乏,现阶段公众对土遗址发育病害及展示利用效果的相关研究还较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向非专业公众展示我国土遗址主要病害发育特征,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陕西神木市北宋高世忠墓出土人骨研究
收藏 引用
草原文物 2024年 第1期 112-123页
作者: 陈靓 张悦 邢福来 苗轶飞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沉船饱水考古木材内外位降解特征研究
收藏 引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4年 第6期36卷 91-102页
作者: 李仁 张治国 金涛 孙满利 铁付德 殷亚方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710127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710127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北京10009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木材标本资源库 北京100091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北京100013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浙江宁波315012
为探究沉船考古木材内外位的降解特征,选择“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出水的件饱水考古木材样品,通过分区取样获得其剖面“外层”与“内核”位的样品。经鉴定样品为龙脑香属(Dipterocarpus sp.)木材,并进步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秦兵马俑号坑出土彩绘陶俑的颜料种类分析
收藏 引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 第4期52卷 691-699页
作者: 黄建华 杨璐 申茂盛 王丽琴 夏寅 惠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陕西西安710600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陕西西安710600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127 科技部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127
为科学分析秦俑号坑第3次发掘出土彩绘颜料的种类,使用粉末偏光显微法、拉曼光谱法以及X荧光光谱法(XRF)结合X射线衍射法(XRD),对15件秦俑彩绘样品进行分析,发现秦俑表面广泛使用石绿、石青、朱砂等单颜料,同时还存在铅丹、朱砂、...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三身佛”的塑造工艺研究
收藏 引用
文博 2024年 第6期 92-100页
作者: 惠任 黄燕妍 智勇 肖永强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127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127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100084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西安710061 平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四川绵阳621000
本文通过现场勘察和取样实验,探讨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内的“三身佛”塑造工艺。利用裂隙和残缺位观察彩塑结构,研究其制作工艺。采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激光粒度检测等多种科学检测手段,对彩塑...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清代《大日如来》唐卡画芯颜料的科学分析
西部考古
收藏 引用
西考古 2022年 第2期 271-280页
作者: 惠任 王彦超 侯鲜婷 韩秋琳 陈佳丽 白璐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清代《大日如来》是件彩绘唐卡,在数百年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表面出现了颜料层褪色、开裂、脱落等多种病害。本研究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唐卡表面彩绘颜料进行原位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唐卡使用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莫高窟第257、259窟北魏壁画彩塑的科学分析
收藏 引用
文博 2023年 第1期 75-87页
作者: 张文元 苏伯民 善忠伟 于宗仁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敦煌研究院 甘肃敦煌736200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 甘肃敦煌736200 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 甘肃敦煌736200 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 甘肃敦煌736200 甘肃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甘肃敦煌736200
莫高窟第257、259窟是北魏时期重要洞窟。为从科学角度探究两窟壁画彩塑艺术特色和发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镜等原位无损分析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其壁画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彩塑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