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098 篇 期刊文献
  • 679 篇 会议
  • 97 篇 专利
  • 68 篇 成果
  • 15 篇 学位论文
  • 9 件 标准

馆藏范围

  • 3,96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663 篇 医学
    • 2,376 篇 中医学
    • 1,831 篇 中西医结合
    • 635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353 篇 临床医学
    • 113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99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80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9 篇 护理学(可授医学、...
    • 8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4 篇 口腔医学
  • 80 篇 管理学
    • 54 篇 公共管理
    • 18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7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39 篇 工学
    • 10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0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6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6 篇 生物工程
    • 4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38 篇 教育学
    • 29 篇 教育学
    • 8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37 篇 理学
    • 13 篇 生物学
    • 9 篇 化学
    • 9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27 篇 历史学
    • 23 篇 中国史
    • 9 篇 考古学
  • 17 篇 文学
    • 8 篇 新闻传播学
    • 6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6 篇 农学
    • 9 篇 兽医学
  • 13 篇 哲学
    • 13 篇 哲学
  • 8 篇 经济学
    • 7 篇 应用经济学
  • 5 篇 法学

主题

  • 130 篇 中医学
  • 112 篇 五运六气
  • 103 篇 中医药
  • 100 篇 中医
  • 94 篇 病机
  • 86 篇 学术思想
  • 76 篇 《黄帝内经》
  • 75 篇 冠心病
  • 73 篇 辨证论治
  • 66 篇 中医基础理论
  • 65 篇 临床应用
  • 65 篇 中医理论
  • 57 篇 证候
  • 55 篇 黄帝内经
  • 52 篇 疫病
  • 47 篇 养生
  • 46 篇 中药
  • 45 篇 骨质疏松症
  • 43 篇 病因病机
  • 41 篇 痰瘀互结

机构

  • 3,558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 302 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
  • 257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
  • 138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 134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 104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 103 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
  • 101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
  • 94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
  • 92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
  • 76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
  • 74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
  • 63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
  • 60 篇 河南中医药大学
  • 56 篇 陕西中医药大学
  • 54 篇 湖北中医药大学
  • 53 篇 湖南中医药大学
  • 52 篇 天津中医药大学
  • 47 篇 中日友好医院
  • 47 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作者

  • 268 篇 胡镜清
  • 232 篇 于峥
  • 168 篇 杨威
  • 167 篇 徐世杰
  • 158 篇 刘寨华
  • 146 篇 于智敏
  • 134 篇 潘桂娟
  • 132 篇 鞠大宏
  • 126 篇 刘振丽
  • 119 篇 宋志前
  • 115 篇 赵红霞
  • 114 篇 李志更
  • 112 篇 刘丽梅
  • 109 篇 张华敏
  • 108 篇 岳广欣
  • 101 篇 张治国
  • 100 篇 王瑞海
  • 100 篇 刘理想
  • 99 篇 杜松
  • 97 篇 柏冬

语言

  • 3,96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3966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排序:
《诊宗三昧》学术思想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第2期31卷 210-212页
作者: 迟浩然 韩慧莹 杨磊 戴乐舒 李佳欣 杜松 刘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
《诊宗三昧》为张璐晚年的脉诊专著,是明清时期脉诊重要著作之一,书中从天人关系、象思维、五行学说等角度详细阐发了脉象形成原理,重视应用寸口脉法与人迎气口脉法。在具体脉象上,详细论述了32部脉的脉象特征、脉象形成机理、脉象鉴别...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望齿”理论源流发展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第2期31卷 200-203页
作者: 宫鸣 于峥 郑齐 杜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
“望齿”,又称察齿、验齿、诊齿等,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牙齿细微变化,以判断病情证候的诊断方法。望齿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齿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为望齿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望齿理论初期多与齿疾诊疗相关,随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越鞠丸中苍术、神曲及全方剂量再考证
收藏 引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5年
作者: 韩焱萍 张怡怡 高慧敏 李娆娆 姚丽 孙兆祥 马卓 张华敏 张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临沂市医养健康产业研究院 临沂市中医医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越鞠丸是历代医家常用疏肝解郁经典名方,中医临床疗效确切。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搜集并整理越鞠丸相关古籍数据共495条,筛选出有效数据105条,共涉及中医古籍68部。经系统考证越鞠丸处方源流、主治病证、组方原理、药物组成、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圣济总录》论治“恐则精却”理论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第3期31卷 371-374页
作者: 戴乐舒 杨磊 迟浩然 李佳欣 刘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
本文通过对“恐则精却”含义的分析,认为“恐则精却”可理解为因惊恐、害怕、担忧、怵惕或惊吓导致机体有形之精或无形之精产生退的趋势,对预防和治疗“恐”类情志病有一定意义。《圣济总录》对“恐则精却”理论论述较为丰富,其主要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周学海妇科脉诊学术思想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第2期31卷 213-216页
作者: 王婉冰 迟浩然 余秋慧 于峥 杜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
清代医家周学海临证尤重脉法,著有《脉学四种》。本文以研读《脉义简摩》“妇科诊略”卷为主,《重订诊家直诀》《脉简补义》《辨脉平脉章句》三书为辅,挖掘凝练其妇科脉诊的学术思想。研究后发现:一是周学海脉学思想为凝练妇科脉诊理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杂病源流犀烛》中医诊疗模式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第3期31卷 413-416页
作者: 陈小蓉 李志更 刘寨华 宋晓慧 张娟 刘孟涵 尹继瑶 王俊文 张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
《杂病源流犀烛》是清代医家沈金鳌辨治杂病的理论精髓和经验总结,其中涵盖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辨体论治、辨因论治这5种常见中医诊疗模式。本文厘清了各模式的概念和内涵,并以《杂病源流犀烛》中具有代表性的辨治内容作为5...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水寒土湿木郁”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及治法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第4期31卷 592-595页
作者: 晏育棚 彭彬 李佳欣 卢征敏 李改芬 刘海霞 李培 李玉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
目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发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其长期伴发的全身性疼痛和本身的骨折易感性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的优势,临床辨证以“肾虚”或者“肝肾两虚”“脾肾两虚”等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医五行学说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第2期31卷 181-185页
作者: 张宇鹏 唐竹慧 贾亚菲 邓诗月 于峥 郑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
五行学说,是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属性归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是在先秦时期基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方式而产生的哲学概念,其被中医学主动吸纳,而成为构建中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药新药复方制剂处方来源分析考证方法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作者: 陈琳 郭敬 刘斌 宋填 龚照元 胡明智 李慧珍 张海力 张华敏 佟琳 宗星煜 郑丹平 车前子 史楠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药新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关键环节。复方制剂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特性,使其在研发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处方来源考证,以确保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处方来源的考证分析仍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流程。本文探讨了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中药新药中医理论研究技术体系框架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
作者: 车前子 佟琳 张华敏 郑丹平 梁宁 李慧珍 张海力 陈琳 程翠翠 郭敬 史楠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研究旨在为中药新药复方制剂组方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适用性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了中医理论研究技术体系框架。该框架适用于具有中医理论和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复方制剂,包括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