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退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性疼痛(OPP)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现代医学治疗存在局限,随着老龄化加剧,挖掘更经济有效的OPP干预措施势在必行。该文基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Bio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挖掘OPP中医病机与现代医学机制的联系,并回顾性总结了中医方药治疗OP及相关疼痛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方法及证据。研究表明,中医方药围绕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等治则,能够显著改善疼痛症状,提高骨密度(BMD),调整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血清骨钙素(S-BGP)、碱性磷酸酶(ALP)等骨代谢指标。中医方药治疗OP并改善OPP症状的作用机制与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核因子(NF)-κB受体激活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骨保护素(OPG)/NF-κB受体激活因子(RANK)/RANK配体(RANKL)等信号通路有关。进一步加强临床数据积累与分析,严谨设计并开展大样本量下中医方药治疗OPP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制定核心指标集(COS)等方法规范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联合质谱学、组学等方法挖掘更多潜在活性成分与机制,或可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医方药治疗OPP的优势与内涵。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