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08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0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3 篇 法学
    • 7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7 篇 政治学
  • 14 篇 哲学
    • 14 篇 哲学
  • 7 篇 历史学
    • 6 篇 中国史
    • 6 篇 世界史
  • 6 篇 管理学
    • 4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工商管理
  • 5 篇 经济学
    • 3 篇 理论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5 篇 文学
    • 5 篇 新闻传播学
  • 4 篇 教育学
    • 4 篇 教育学
  • 2 篇 工学
    • 1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城乡规划学
    • 1 篇 软件工程

主题

  • 8 篇 历史唯物主义
  • 6 篇 中国式现代化
  • 5 篇 恩格斯
  • 5 篇 《德意志意识形态》
  • 5 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
  • 5 篇 习近平
  • 5 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5 篇 马克思
  • 5 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 4 篇 马克思主义
  • 4 篇 守正创新
  • 4 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4 篇 改革开放
  • 3 篇 中国共产党
  • 3 篇 黑格尔
  • 3 篇 季刊
  • 3 篇 唯物史观
  • 3 篇 民主观念
  • 3 篇 新时代
  • 3 篇 理论创新

机构

  • 108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9 篇 21世纪中国马克思...
  • 2 篇 清华大学
  • 2 篇 中国石油大学
  • 1 篇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
  • 1 篇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
  • 1 篇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
  • 1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 篇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
  • 1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
  • 1 篇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作者

  • 31 篇 沈江平
  • 24 篇 shen jiangping
  • 19 篇 陶文昭
  • 10 篇 郗戈
  • 10 篇 赵玉兰
  • 8 篇 xi ge
  • 7 篇 王衡
  • 6 篇 金星宇
  • 6 篇 jin xingyu
  • 5 篇 郝立新
  • 5 篇 tao wenzhao
  • 4 篇 zhao yulan
  • 4 篇 wang heng
  • 4 篇 庄忠正
  • 3 篇 zhuang zhongzhen...
  • 3 篇 王兴
  • 3 篇 杨瑞森
  • 3 篇 汪亭友
  • 3 篇 黄东阳
  • 2 篇 陈明琨

语言

  • 10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有用性批判”的反与现代性批判视域的拓展
收藏 引用
教学与研究 2025年 第1期 61-75页
作者: 郗戈 向南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启蒙运动以来的“有用性的统治”引发了对启蒙理性的反,并开启了以“有用性批判”为基本视域的现代性批判。从黑格尔到青年马克思的“有用性批判”,都遵循着“主体-客体”二元关系下现代性“分裂-整合”的理论模式,以自我意识主体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马克思“社会形式”概念的历史科学意义——基于“社会形式”与“社会形态”的概念考辨
收藏 引用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5年 第1期 15-24,M0003页
作者: 陈洪鑫 郗戈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100872
学界大多将“社会形态”看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核心概念,较为轻视“社会形式”的独特价值,实际上这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依据MEGA考证,从概念的使用和表述来看,“社会形式”被使用的频率和范围都远大于“社会形态”;从理论内涵来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青年恩格斯唯物史观研究方法探析——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5年 第1期 25-34,M0003,M0004页
作者: 沈江平 王大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基于对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代表的恩格斯青年时期著作的考察,可以发现恩格斯在青年时期探索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运用与马克思不尽相同的研究方法,从而走出通向唯物史观的“另一条道路”。在现实层面,恩格斯探索路径基于对感性现实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动因、要素与路径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5年 第2期11卷 109-118页
作者: 王衡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100872
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办好新时代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目标遵循。从提出动因看,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新时代新征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括提炼及其理论启示
收藏 引用
文化与传播 2025年 第1期014卷 10-18页
作者: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在相关讲话中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概括提炼,大体包括三个基本维度:一是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想内容的若干个方面,形成不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三重叙事理路
收藏 引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 第1期27卷 1-8页
作者: 王坤丽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北京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100872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并不是基于单一维度的斗争理念阐释,而是内含自洽证成整体性逻辑的斗争叙事展开,凝结着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遵循。于精神叙事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表现为增强全党全国各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人类如何从灾难中学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理论审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20年 第3期 1-8页
作者: 沈江平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100872
新冠肺炎的爆发和传播,让人类面临重大疫情的巨大考验。疫情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生命伤害的同时,也引发人类对社会进步、人类认识、人性与制度等问题的考。在疾病及疫情等灾难、逆全球化和狭隘民族主义面前,历史的进步就成为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消灭哲学”“哲学的终结”到科学界观的转换——马克思恩格斯对辨哲学的批判逻辑
收藏 引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年 第3期38卷 146-157页
作者: 沈江平 丁耀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马克思“消灭哲学”论断和恩格斯“哲学的终结”论断共同彰显针对德国辨哲学的批判态度。马克思基于西方哲学实践论转向的理论倾向、青年时代对哲学功能的认知变化以及对哲学和革命关系深入索的三重意蕴提出“消灭哲学”命题,反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述评
收藏 引用
国外理论动态 2019年 第12期 1-11页
作者: 赵玉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2017年底,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式出版。这一版在标题、收录内容、作者判定和编排原则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特点,而这些新特点均可以追溯到这一版本的考证新成果,即对18把一1847年的季刊出版计划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写作历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MEGA^(1)视域下《自然辩证法》文本的确立
收藏 引用
国外理论动态 2022年 第3期 24-36页
作者: 赵玉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1873年至1882年,恩格斯围绕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写下了大量札记和文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未能完成《自然辩证法》的写作。1925年的俄文版和1927年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2卷的出版,不仅标志着《自然辩证法》文本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