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641 篇 期刊文献
  • 618 篇 会议
  • 552 篇 学位论文
  • 52 篇 成果
  • 5 件 标准

馆藏范围

  • 4,86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034 篇 文学
    • 1,937 篇 新闻传播学
    • 7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724 篇 工学
    • 733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49 篇 软件工程
    • 295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59 篇 机械工程
    • 230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88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48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88 篇 网络空间安全
    • 52 篇 建筑学
  • 693 篇 管理学
    • 403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71 篇 公共管理
    • 95 篇 工商管理
    • 68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414 篇 教育学
    • 288 篇 教育学
    • 75 篇 体育学
    • 53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382 篇 法学
    • 195 篇 政治学
    • 10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58 篇 社会学
  • 293 篇 艺术学
    • 167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95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260 篇 理学
    • 65 篇 系统科学
    • 41 篇 数学
  • 189 篇 经济学
    • 160 篇 应用经济学
    • 40 篇 理论经济学
  • 144 篇 医学
    • 56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44 篇 临床医学
  • 74 篇 农学
  • 62 篇 历史学
    • 45 篇 中国史
  • 24 篇 军事学
  • 18 篇 哲学

主题

  • 191 篇 国际传播
  • 168 篇 媒体融合
  • 93 篇 社交媒体
  • 89 篇 人工智能
  • 81 篇 新媒体
  • 66 篇 深度学习
  • 61 篇 国家形象
  • 52 篇 主流媒体
  • 48 篇 短视频
  • 46 篇 媒介融合
  • 41 篇 中国
  • 35 篇 大数据
  • 34 篇 对外传播
  • 34 篇 数字水印
  • 33 篇 虚拟现实
  • 32 篇 全媒体
  • 31 篇 政治传播
  • 30 篇 多媒体
  • 28 篇 互联网
  • 26 篇 人才培养

机构

  • 1,389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181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73 篇 北京邮电大学
  • 159 篇 武汉大学
  • 14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12 篇 浙江大学
  • 112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11 篇 清华大学
  • 107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00 篇 复旦大学
  • 93 篇 南京大学
  • 84 篇 上海交通大学
  • 75 篇 北京大学
  • 69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62 篇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
  • 52 篇 暨南大学
  • 50 篇 华南理工大学
  • 47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46 篇 西安理工大学
  • 42 篇 浙江传媒学院

作者

  • 88 篇 姬德强
  • 69 篇 曾祥敏
  • 55 篇 段鹏
  • 41 篇 张毓强
  • 37 篇 曹三省
  • 33 篇 侯敏
  • 29 篇 张磊
  • 28 篇 沈浩
  • 25 篇 潘志庚
  • 25 篇 吴炜华
  • 24 篇 黄楚新
  • 23 篇 荆学民
  • 22 篇 宋凯
  • 20 篇 喻国明
  • 19 篇 王永滨
  • 19 篇 胡正荣
  • 17 篇 揭其涛
  • 16 篇 卢迪
  • 16 篇 俞能海
  • 16 篇 涂凌波

语言

  • 4,867 篇 中文
  • 1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媒体研究院"
4868 条 记 录,以下是781-790 订阅
排序:
新时代科普教育的多途径传播方式
收藏 引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 第11期 091-094页
作者: 梁鹏 仲照琳 姜芙林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山东青岛266520 青岛理工大学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520
本文分析了国内和国外科普教育的差距,总结了近年国家对科普传播的鼓励措施,归纳了中国科普教育当前的主要传播途径,并提出利用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实现科普教育的多途径传播新媒体技术在用户基础、信息传播效率、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人体姿态估计的京剧虚拟人物互动系统
收藏 引用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 第6期29卷 43-49页
作者: 张宜春 黄一鸣 潘达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北京100007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4
提出了采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体动作捕捉技术构建京剧虚拟人物互动系统,首先通过单目相机捕捉京剧表演者的运动画面,经由深度学习姿态估计模型预测24个人体骨骼关键点,再经由滤波处理模块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平滑操作得到准确的运动信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
收藏 引用
新华文摘 2021年 第21期 147-152页
作者: 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分块迭代函数系统的缸套表面织构的分形表征
收藏 引用
中国表面工程 2022年 第1期35卷 220-230页
作者: 张永芳 刘成 强程 李鹏洲 邢志国 吕延军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 西安710054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 西安710048 陆军装甲兵学院装备再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2
表面织构的物理特征是影响活塞组件-缸套系统摩擦学特性和织构减摩效应的关键因素。为了准确有效地描述活塞组件-缸套系统减摩织构的物理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曲波变换和分块迭代函数系统(Partitioned iterated function system,PIFS)的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超越“想象”?——一项数字时代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的田野研究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24年 第2期 31-43页
作者: 王敏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新闻工作者如何理解受众,如何寻求与受众之间的连接,是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前数字时代的一些经典研究认为,组织管理和专业直觉主导了媒体运作,受众事实上在新闻生产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存在于从业者的“想象”之中。数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智能化观看技术的应用与反思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 2023年 第4期 103-108页
作者: 张蓝姗 杨景宜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研究中心 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视频平台的智能化观看模式赋予观众丰富的播放选择权和控制权,在满足用户多样化观看需求的同时,也助推了私媒介化的转向与发展。本文将分析用户对智能观看功能产生深度依赖的原因、奉行工具理性的智能观看技术对用户的规训与异化,...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国际传播中平台媒体的政治属性及其地缘政治影响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 2025年 第5期 77-87页
作者: 荆学民 王乐轩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平台媒体的崛起为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媒体场域,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传播、价值观传播、外交政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平台媒体也具有媒体固有的三重属性:媒介属性、资本属性和政治属性。这三重属性在不同的传播生态中的功能地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区域传播效率到全球知识共享:中国出版业在国际传播中的创新路径与效能提升
收藏 引用
出版发行研究 2025年 第5期 82-89页
作者: 刘广东 杨石华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 跨媒体出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作为一种聚焦于出版领域对外传播实践技能的国际传播能力,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推广与营销能力是其建设的主体维度和知识基础。编辑出版主体在进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在公共产品、跨文化对话、合作出版的基础上解决走出去的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用历史和发展眼光看新闻传播学之“学”
收藏 引用
青年记者 2020年 第19期 8-11页
作者: 沈浩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奠定了中国新闻学事业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传媒产业逐渐壮大,急需大量专业人才。
来源: 评论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思考
收藏 引用
国际传播 2021年 第4期 11-16页
作者: 包圆圆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的对外传播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正面内容供给丰富,传播更具说服力,立体化传播效果突出。虽然外媒既有的涉华报道框架并未改变,但肯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成就的声音、声量有所增加。但也要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