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23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22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87 篇 文学
    • 183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30 篇 法学
    • 20 篇 政治学
    • 6 篇 社会学
    • 3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篇 民族学
    • 1 篇 公安学
  • 21 篇 管理学
    • 12 篇 公共管理
    • 6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工商管理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15 篇 教育学
    • 8 篇 教育学
    • 5 篇 体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8 篇 艺术学
    • 7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7 篇 工学
    • 2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 篇 交通运输工程
    • 1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软件工程
  • 6 篇 经济学
    • 5 篇 应用经济学
    • 3 篇 理论经济学
  • 5 篇 历史学
    • 3 篇 考古学
    • 2 篇 中国史
    • 1 篇 世界史
  • 2 篇 理学
    • 2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主题

  • 52 篇 国际传播
  • 16 篇 媒体融合
  • 8 篇 社交媒体
  • 8 篇 互联网
  • 8 篇 主流媒体
  • 6 篇 媒介物质性
  • 6 篇 短视频
  • 5 篇 中国故事
  • 5 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
  • 5 篇 舆情
  • 5 篇 人工智能
  • 5 篇 “一带一路”
  • 5 篇 跨文化传播
  • 4 篇 全媒体
  • 4 篇 青少年
  • 4 篇 平台化
  • 4 篇 媒介融合
  • 4 篇 数字时代
  • 4 篇 对外传播
  • 4 篇 国家形象

机构

  • 223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9 篇 武汉大学
  • 8 篇 中国教育电视台
  • 5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4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
  • 4 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
  • 4 篇 北京大学
  • 3 篇 复旦大学
  • 3 篇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
  • 3 篇 国家传播创新研究...
  • 3 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2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2 篇 暨南大学
  • 2 篇 吉林师范大学
  • 2 篇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
  • 2 篇 清华大学
  • 2 篇 武汉体育学院
  • 2 篇 中国外文局教育培...
  • 2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2 篇 上海外国语大学

作者

  • 53 篇 王润珏
  • 43 篇 张磊
  • 32 篇 张毓强
  • 30 篇 姬德强
  • 19 篇 胡正荣
  • 15 篇 wang runjue
  • 14 篇 龙小农
  • 13 篇 zhang lei
  • 8 篇 龙耘
  • 8 篇 叶珲
  • 8 篇 王宇
  • 6 篇 高永亮
  • 6 篇 周亭
  • 5 篇 贾文斌
  • 5 篇 隋岩
  • 5 篇 long xiaonong
  • 5 篇 潘璟玲
  • 5 篇 张若溪
  • 4 篇 张英培
  • 4 篇 王夕冉

语言

  • 22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223 条 记 录,以下是171-180 订阅
排序:
因势而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探索与展望
收藏 引用
对外传播 2024年 第1期 24-27页
作者: 王润珏 高再红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环境正在经历叙事格局和传播场景的转变,世界各国对人文交流抱以更多期待,线下活动的全面重启带来更丰富的认知体验和传播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实践发挥着呈现、诠释中华文明和助推中华文明创新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2022年中国视听领域国际传播实践创新与未来展望
收藏 引用
对外传播 2023年 第1期 15-19页
作者: 叶珲 刘俊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伦理研究所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
2022年,中国视听领域国际传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渠道平台复合化、传播机制复杂化与去边界化的特征。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更加完善立体、灵活多样的传播机制具备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开拓蓝海的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自述与他述:时空视角下中美两国长江叙事的比较研究
传播创新研究
收藏 引用
传播创新研究 2023年 第1期 179-197+243-244页
作者: 辛安怡 付瀚爽 郭雅楠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自古以来,河流滋养自然世界与人类文明。河流的重要价值彰显了河流叙事的必要性,而河流叙事也日益成为我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一环。但我国河流叙事、时空叙事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认识与实践的再思考
收藏 引用
对外传播 2019年 第6期 61-64页
作者: 胡正荣 王润珏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一、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内涵的重新认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万物互联、智能传播的新阶段,智慧全媒体成为媒体融合深度发展未来趋向。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数字传播时代已经出现的传播主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数字传播时代的国家治理与群体认同:历史变迁理论的视角
收藏 引用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 第3期 215-226页
作者: 郭琳 龙小农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对治理制度和群体认同的影响。生产方式、治理制度和群体认同,是界定时代特征的三个主要维度。迈入数字传播时代后,迭代创新的信息方式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国家治理和群体认同随之变迁,不仅使公民参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历史回音与现实交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回顾(1982-2018)
收藏 引用
对外传播 2018年 第12期 11-14页
作者: 龙耘 潘晓婷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拨乱反正,回归新闻本位。对外宣传、国际新闻报道的实践及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以我为主”转向更注重受众及效果。新闻传播界开始重新认识外宣报道、国际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深度交往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旧问题与新挑战
收藏 引用
对外传播 2024年 第9期 72-76页
作者: 姬德强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与世界深度交往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国际传播工作进一步锚定了方向、布置了任务。对处于深度转型中的国际传播研究而言,如何重新思考基础问题和前沿议题,积极回应国际传播的政策考虑和实践方向,在增强学术自觉和国际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未来新媒体产品的发展趋势——从新媒体产品发展的三层次理论出发
收藏 引用
新闻与写作 2015年 第1期 5-8页
作者: 曹三省 赵巍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能力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产品思维,是当前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体引发传统领域变革进程中的一个聚焦热点。从产品三层次理论入手,对新媒体产品的产品核心层、产品有形层和产品延伸层展开分析,提出在产品的核心层应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并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内卷”vs“躺平”:当代青年的话语表征与行为表现——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收藏 引用
青少年学刊 2023年 第1期 51-56,64页
作者: 卫玎 王宇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北京100024
“内卷”与“躺平”这一对相反相成的网络语词近年风靡社交媒体,映射出社会高速旋转与加速迭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在反抗与妥协、积极与消极之间不断摇摆的矛盾性心理与差异化行为。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原始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理论到实践:国际传播视阈下的计算传播新发展
收藏 引用
对外传播 2023年 第1期 67-71页
作者: 周敏 吴晔 张毓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近年来,国际传播与计算传播研究不断融合。计算传播研究方法为国际传播中的精准传播、用户画像、舆论分析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文本挖掘、情感计算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者可以分析国际社交平台上不同群体对中国议题的态度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