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1 篇 会议
  • 61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7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57 篇 农学
    • 130 篇 植物保护
    • 12 篇 作物学
    • 8 篇 园艺学
    • 4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3 篇 林学
    • 2 篇 兽医学
    • 1 篇 水产
  • 12 篇 工学
    • 4 篇 生物工程
    • 3 篇 林业工程
    • 2 篇 农业工程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建筑学
    • 1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9 篇 理学
    • 8 篇 生物学
    • 1 篇 生态学
  • 3 篇 医学
    • 2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1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1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主题

  • 16 篇 小麦条锈病
  • 9 篇 小麦
  • 9 篇 稻瘟菌
  • 9 篇 粗毒素
  • 8 篇 尖孢镰刀菌
  • 7 篇 镰刀菌
  • 6 篇 初步研究
  • 6 篇 小麦条锈菌
  • 6 篇 生物防治
  • 5 篇 假单胞菌
  • 5 篇 检测
  • 5 篇 致病性
  • 5 篇 种子发芽
  • 5 篇 条锈病
  • 5 篇 突变体
  • 4 篇 向日葵
  • 4 篇 纯化
  • 4 篇 灰叶胡杨
  • 4 篇 镰刀菌酸
  • 4 篇 甘蓝

机构

  • 169 篇 中国农业大学
  • 14 篇 种苗健康北京市工...
  • 9 篇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 8 篇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
  • 5 篇 美国加州大学
  • 5 篇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
  • 5 篇 塔里木大学
  • 4 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
  • 3 篇 河南科技大学
  • 3 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 2 篇 南京农业大学
  • 2 篇 农业部分子植物病...
  • 2 篇 北京林业大学
  • 2 篇 云南农业大学
  • 2 篇 内蒙古农业大学
  • 2 篇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2 篇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 1 篇 京华高尔夫俱乐部
  • 1 篇 内蒙古民族大学
  • 1 篇 新疆农垦科学院棉...

作者

  • 37 篇 马占鸿
  • 33 篇 吴学宏
  • 30 篇 李健强
  • 25 篇 彭友良
  • 19 篇 张力群
  • 16 篇 罗来鑫
  • 14 篇 初炳瑶
  • 14 篇 王琦
  • 12 篇 王品品
  • 11 篇 孙鹏
  • 10 篇 黄冲
  • 10 篇 陈倩
  • 10 篇 ma zhanhong
  • 9 篇 韩鲁明
  • 9 篇 刘梅
  • 8 篇 骆勇
  • 8 篇 王海光
  • 8 篇 赵文生
  • 7 篇 王文君
  • 7 篇 卢志军

语言

  • 172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17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基于高光谱遥感估测条锈病下的混种小麦产量分析
收藏 引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10年 第7期26卷 199-204页
作者: 王爽 黄冲 孙振宇 李冠林 马占鸿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193
为利用高光谱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并对条锈病胁迫下的产量进行估测,通过4个对小麦条锈病具有不同抗病性的品种进行混合种植,从中找出产量最高的品种组合,利用高光谱遥感研究不同发病程度的混合种植小麦的冠层光谱,并用光谱数据提取植被...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荧光假单胞菌2P24中retS对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合成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微生物学报 2013年 第2期53卷 118-126页
作者: 刘九成 张伟 吴小刚 张力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
假单胞菌中RetS是一个位于膜上的感应激酶,对多种基因的表达都有调控作用。在铜绿假单胞菌中,RetS可以与另一个感应激酶GacS直接互作,并抑制GacS的磷酸化。【目的】本文利用遗传学方法研究了荧光假单胞菌2P24中RetS对抗生素2,4-二乙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性突变体筛选与hrcR基因的克隆
收藏 引用
植物病理学 2009年 第5期39卷 501-506页
作者: 任争光 侯磊 宋治国 张力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193
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西瓜和甜瓜的重要病害。本实验从发病甜瓜果实上分离得到致病菌株MH21,经鉴定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利用转座子Mini-Tn5构建MH21菌株的突变体库,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显示M...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向日葵黑斑病研究进展及其综合防治
收藏 引用
植物保护 2009年 第5期35卷 24-29页
作者: 兰巍巍 陈倩 王文君 吴学宏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
向日葵黑斑病是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报道,目前对向日葵生产仍存在巨大威胁。本文综述了向日葵黑斑病的病原和寄主范围、向日葵黑斑病的症状和危害、国外种传黑斑病菌的检测、种传Alternaria helianthi对种子萌发...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纳米TiO2对黄瓜叶围细菌群落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年 第1期17卷 159-163页
作者: 常立艳 王琦 梅汝鸿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利用可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对经不同浓度TiO2处理黄瓜(Cucumis sativus)叶围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TiO2处理后黄瓜叶围可培养细菌数量较对照显著降低。随着TiO2浓度从0.02 mg/mL提高至20mg/mL,黄瓜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群体感应系统对甜瓜果斑病菌MH21致病力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植物病理学 2012年 第6期42卷 608-619页
作者: 任争光 林敏 姜文君 倪兴雅 梅桂英 韩升才 张力群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193
以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为信号分子的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是很多病原细菌的重要致病性调控因子。本文自甜瓜果斑病菌——西瓜食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菌株MH21中克隆到AHL信号合成基因lux...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多粘类芽胞杆菌菌株M-1启动子片段的克隆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
收藏 引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0年 第4期18卷 788-792页
作者: 赵婧婧 王爽 王琦 梅汝鸿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应用启动子探针载体pECE7,从多粘类芽胞杆菌(Panebacillus polymyxa)菌株M-1基因组克隆到一系列启动子活性片段,通过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chloromycetin,Cm)浓度梯度筛选出Cm抗性较强的3个片段。将这3个具有启动子活性的片段与来自GF...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CO2浓度升高对小麦条锈病流行组分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植物保护学报 2010年 第5期37卷 471-472页
作者: 韩国菲 王海光 黄冲 马占鸿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CO2作为一种温气体,其浓度升高对气候变化产生很大影响.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μmol/mol增加到目前的370μmol/mol,呈现上升趋势.CO2浓度升高会直接影响植物的一些生理反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SPOT5影像的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初探
收藏 引用
植物保护学报 2009年 第5期36卷 473-474页
作者: 郭洁滨 黄冲 王海光 马占鸿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193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引起的世界性小麦病害,该病害是一种大区流行病害,菌源中心在病害传播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目前,针对小麦条锈病的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田间调查的方法,不仅耗时耗力、效率低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k^m的定位
收藏 引用
植物病理学 2006年 第2期36卷 116-122页
作者: 张连洪 燕继晔 赵文生 张国珍 国立耘 彭友良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农业部分子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094
无毒基因是病原物中决定寄主抗病性表达与否的功能基因,其功能的丧失导致毒性小种的产生。在先前的研究中,本研究小组从稻瘟病菌中分离了与无毒基因AVR-P ikm连锁的2个SCAR标记SCO12946和SCE121406。在本研究中,作者首先将这2个标记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