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1.3~2.6/100万,因受制于发病率低,缺乏细胞及动物模型,所以对于胸腺瘤的研究相对较少,其诊疗进展也相对缓慢。2021年第5版《WHO胸部肿瘤分类》及2024年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胸腺瘤与胸腺癌》的更新对于胸腺瘤的诊疗策略又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和建议。本文结合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胸腺瘤的研究和治疗进行综述,意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胸腺瘤的认识,提供治疗参考,促进对胸腺瘤的研究。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wAIHA)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对wAIHA免疫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针对免疫系统不同靶点的药物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为wAIHA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以新型CD20单抗、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I3K)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NF family,BAFF)抑制剂等为代表的抗B细胞靶向治疗,以及以蛋白酶体抑制剂和CD38单抗为代表的抗浆细胞靶向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补体抑制剂、新生儿Fc受体(neonatal Fc receptor,FcRn)单抗、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等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近年来wAIHA的免疫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目的:探究马方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者在椎弓根条件较差时采用经肋椎关节置钉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力学性能。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2例马方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者,获取患者的脊柱CT影像资料,使用SurgiPlan AI V1.0软件建立患者脊柱的3D模型,采用传统沿椎弓根置钉技术和经肋椎关节置钉技术模拟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置钉节段、置钉凹凸侧、椎弓根螺钉拔出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模拟传统沿椎弓根置钉技术和经肋椎关节置钉技术分别置入288枚椎弓根螺钉,共576枚。经肋椎关节置钉组的椎弓根螺钉直径和长度均大于传统置钉组(P均<0.05)。随着T1~12节段向下,两组椎弓根螺钉拔出力逐渐变大;经肋椎关节置钉组的椎弓根螺钉拔出力在T1~12节段均大于传统置钉组,除T3和T4节段外,其余各节段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肋椎关节置钉组的椎弓根螺钉拔出力在脊柱凹侧与凸侧均大于传统置钉组(P均<0.05),两组中脊柱凹侧的椎弓根螺钉拔出力均大于脊柱凸侧(P均<0.05)。结论:对于马方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这类椎弓根条件较差的患者,经肋椎关节置钉技术较传统沿椎弓根置钉技术可以选取更大尺寸的椎弓根螺钉,从而获得更好的力学稳定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