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84 篇 期刊文献
  • 81 篇 会议
  • 1 篇 成果

馆藏范围

  • 46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10 篇 医学
    • 259 篇 临床医学
    • 139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24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12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11 篇 中西医结合
    • 4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护理学(可授医学、...
  • 67 篇 理学
    • 67 篇 生物学
  • 53 篇 农学
    • 51 篇 作物学
    • 1 篇 兽医学
  • 42 篇 工学
    • 33 篇 生物工程
    • 9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5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2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46 篇 白血病
  • 24 篇 肿瘤
  • 22 篇 细胞凋亡
  • 19 篇 急性髓系白血病
  • 17 篇 造血干细胞
  • 16 篇 基因表达
  • 15 篇 多药耐药
  • 15 篇 脐血
  • 15 篇 急性白血病
  • 14 篇 单克隆抗体
  • 14 篇 间充质干细胞
  • 13 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 13 篇 血管新生
  • 12 篇 单链抗体
  • 12 篇 治疗
  • 12 篇 表达
  • 10 篇 白血病细胞
  • 10 篇 分化
  • 9 篇 细胞增殖
  • 9 篇 cd20

机构

  • 205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 106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 100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
  • 25 篇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
  • 18 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11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 6 篇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
  • 6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 5 篇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
  • 4 篇 血液病医院
  • 4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
  • 4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 3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 3 篇 天津大学
  • 3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
  • 3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 3 篇 深圳大学
  • 3 篇 中南大学
  • 2 篇 江西省儿童医院
  • 2 篇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

作者

  • 102 篇 韩忠朝
  • 79 篇 杨纯正
  • 52 篇 熊冬生
  • 47 篇 肖志坚
  • 44 篇 邱录贵
  • 42 篇 许元富
  • 41 篇 卢士红
  • 38 篇 赵春华
  • 37 篇 杨仁池
  • 33 篇 王建祥
  • 32 篇 范冬梅
  • 31 篇 邵晓枫
  • 31 篇 彭晖
  • 30 篇 吴克复
  • 30 篇 王敏
  • 25 篇 王亚非
  • 25 篇 宋增璇
  • 24 篇 于珍
  • 23 篇 朱祯平
  • 23 篇 张悦

语言

  • 46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66 条 记 录,以下是431-440 订阅
排序: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放射性碘标记以及生物活性测定
收藏 引用
天津医药 2000年 第3期28卷 153-155页
作者: 周瑞丰 周铁林 蔡英林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20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放射性碘标记的方法。方法:采用肝素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125)I-VEGF。通过SDS-PAGE进行同质性分析。利用VEGF能够与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鉴定其生物活性。结果:^(125)I-VEGF的比活性为(1.6...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骨髓基质细胞分泌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
收藏 引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年 第10期16卷 284-284页
作者: 蔡辉国 徐晶 张丽艳 于珍 马双 宋增璇 血液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20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造血调控的作用中,我们从人骨髓成纤维细胞克隆亚系(HFCL-1)条件培养液中发现新的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的活性组分.1.采用MTT实验监测活性组分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采用NBT还原实验和酸性磷酸酶测定观察活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bcl-2基因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中的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9年 第1期20卷 27-29页
作者: 隋雪梅 苏力 褚建新 赵钧铭 王淑萍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的探讨bcl2基因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中的生物意义。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免疫复合物方法和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期CML患者60例新鲜骨髓标本中BCL2蛋白和bcl2mRN...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重链可变区的人源化
收藏 引用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杂志 1999年 第3期19卷 246-249页
作者: 李文平 蔡英林 许静 李彬 许复华 宋增璇 天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的人源化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的重链,降低人抗鼠抗体反应。方法从基因文库中挑选到与鼠源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重链(VH-8E5)同源性71.8%的人源免疫球蛋白HUMHCH109重链(VH)序列,作为人源化改造VH-8...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血小板第4因子及四肽AcSDKP的造血保护作用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9年 第1期20卷 33-35页
作者: 韩忠朝 蔡英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法合作血液血管实验室
目的了解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四肽N乙酰丝天赖脯(AcSDKP)对5氟尿嘧啶(5FU)处理后小鼠体内造血的作用。方法实验鼠用PF4(40μg/kg)或AcSDKP(4μg/kg)注射2次,间隔6小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链亲和素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及对动物纤维蛋白的识别
收藏 引用
中国免疫杂志 1999年 第9期15卷 391-393页
作者: 李文平 许静 隋建华 宋增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300020
目的:探索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链亲合素融合蛋白的应用前景。方法:构建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scFv8E5基因与链亲和素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STE28E5 ,表达的融合蛋白可特异性识别人纤维蛋白,同时有生物素的结合...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的人源化
收藏 引用
中国免疫杂志 1999年 第12期15卷 569-571页
作者: 李文平 许静 李彬 蔡英林 宋增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300020
目的:人源化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降低人抗鼠抗体反应。方法:从人免疫球蛋白基因数据库中挑选到与鼠源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scFv-8E5重链(VH-8E5)和轻链(VLSM)同源性最高的序列,作为人源化改造的框架,其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sTRAIL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的研究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1999年 第9期44卷 972-975页
作者: 朱迅 刘彦信 马正宇 郑德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05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300020
TRAIL(TNF relatedapoptosis inducingligand ,简称TRAIL或Apo 2L)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新成员 ,体外研究表明其具有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探索TRAIL的生物功能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首次从中国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抗Pgp抗体PHMA02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及预后分析
收藏 引用
中国肿瘤临床 1999年 第9期26卷 645-649页
作者: 许元富 杨纯正 熊冬生 邵晓枫 王珊 孙云晖 薛艳萍 李维廉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300020 重庆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 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肿瘤研究室
目的:应用单抗PHMA02 对148 例肿瘤患者P- 糖蛋白(Pgp)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该单抗的特异性、检测结果与临床符合率以及预后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7 例实体瘤标本,应用药敏实验检测15 ...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选择感染性噬菌体(SIP)技术: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分子筛选技术
收藏 引用
生物化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9年 第4期26卷 407-407页
作者: 隋建华 宋增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300020
选择感染性噬菌体( S I P) 技术是利用丝状噬菌体次要衣壳蛋白 PⅢ的分子结构组件, 并以噬菌体展示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 S I P 的技术关键在于使没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必须严格依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而重获感染性, ...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