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中国PIK3CD基因增功能突变所致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的临床表现、免疫学表型、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儿童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5例APDS患儿的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15例患儿中男11例,女4例,中位发病年龄1岁,中位诊断年龄4岁4月龄。均为PIK3CD基因E1021K位点杂合突变。(2)临床始发表现:以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肺炎12例,支气管扩张5例。其他主要表现包括反复、慢性腹泻11例, EB病毒和(或)巨细胞病毒感染10例,肝脏及脾脏肿大13例,慢性淋巴结病10例。(3)免疫学检查:IgM水平升高(11例)、IgG缺乏(6例);CD4^+T淋巴细胞减少(7例),尤其是初始CD4^+T细胞减少(9例);终末分化的效应记忆CD8^+T细胞增加(5例);B 细胞减少(11例),其中初始 B 细胞减少(9例),而过渡 B 细胞增加(5例)。(4)经1-29个月随访,15例患儿现存活13例,其中5例接受规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感染频率降低;3例接受雷帕霉素靶向治疗,肝脾肿大明显好转。结论 APDS发病年龄早,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巨细胞病毒或EB病毒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有自身免疫现象及淋巴瘤。免疫表型为初始CD4^+T细胞及初始B细胞减少,过渡B细胞及终末分化的效应记忆CD8^+T细胞增加,IgM水平升高。E1021K杂合突变为热点突变。规律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减少该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感染,雷帕霉素靶向治疗可改善肝脾肿大。
目的通过分析初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CSTAR)所...
详细信息
目的通过分析初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CSTAR)所进行的横断面研究,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CSTAR项目在全国104家中心入组的904例初治SLE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与人口学资料、脏器受累、实验室检查及SLE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904例初治SLE患者中,诊断血小板减少症者194例,占21.5%,这些患者中神经精神狼疮(10.3%)、血管炎(13.9%)、狼疮肾炎(58.8%)、白细胞减少症(34.5%)及低补体血症(87.1%)的发生率升高(P<0.05),而关节炎(30.4%)的发生率降低(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减少症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升高为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01,OR值分别为2.731及1.075。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是SLE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它的发生提示SLE病情处于活动期,并与其他系统受累具有相关性。SLE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时应予以密切监测及积极治疗。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