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新型双球囊导管。方法:结合传统BALT球囊和Swan-Ganz漂浮球囊的优势研制新型双球囊导管,新型导管的远端是引导球囊;中间段是连接导管;近端是工作球囊。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新型导管的可行性。结果:共进行了两次动物实验,每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BALT球囊,实验组使用新型双球囊。第一次实验中每组5只健康小型猪,实验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术中发现连接导管长度过长,操作相对费时,遂对新型导管样品进行改良,并确定为最终样品,增加样本量为每组10只健康小型猪进行了第二次动物实验,结果实验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 40%,P=0.011)且操作时间短(7.3±1.8 vs 26.7±9.1,P=0.000),实验组球囊滑脱次数、心律失常次数、心肌血肿和肺动脉损伤数量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新型双球囊导管用于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是可行的。
目的:评价明胶海绵作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间隔支化学消融栓塞介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消融提供无水酒精以外的介质选择。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间隔支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进行化学消融术,通过左心室导管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同时收集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7.00±10.56)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最大室间隔平均厚度(19.8±4.0)mm,每例患者消融1支间隔支,可吸收明胶海绵平均用量为(0.84±0.25)ml,手术中左心室导管监测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术后即刻较术前显著下降[(92.2±28.8)mm Hg vs (42.2±16.6)mmHg, 1 mmHg=0.133 kPa,P<0.02],无相关并发症。术后8周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测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较术前显著下降[(58.8±5.5)mmHg vs (23.6±2.3)mmHg,P<0.01],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2.8±0.4)级vs (1.6±0.5)级,P<0.05],B型利钠肽水平[(867.2±953.5)pg/ml vs(497.5±479.7) pg/ml]和最大室间隔厚度[(19.8±4.0) mm vs (16.8±1.7)mm,P>0.05]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明胶海绵作为栓塞介质,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术后即刻及术后8周随访结果提示安全、有效,有望作为无水酒精的替代介质进行化学消融治疗。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