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测定^(99)Tc^m-DTPA 的肺清除率,评价肺泡上皮通透性的随龄变化。方法选择不吸烟的健康成年志愿者79例,进行^(99)Tc^m-DTPA 肺吸入显像,绘制双肺和双肺上、中、下野的单指数清除曲线并计算肺清除指数(k)。进行如下分析:(1)≥65岁老年人和非老年人(<65岁)的 k值差异;(2)对年龄和 k 值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1)老年组双肺的^(99)Tc^m-DTPA k 值(左肺:0.89±0.27,右肺:0.94±0.25)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左肺:0.63±0.22,右肺:0.68±0.23),P 均<0.0001。在各肺野中,老年组双肺中野和下野的 k 值高于非老年组,而双肺上野的 k 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2)曲线拟合分析发现,三次方拟合方程较好地描述了 k 值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结论不吸烟的健康成年人,肺泡上皮通透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老年人双肺中下野的通透性明显大于非老年人。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药物洗脱支架的注册研究,自2001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计3345例冠心病患者接受了药物洗脱支架的治疗,其中使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2165例,使用紫杉醇洗脱支架(PES)1180例,完成10个月临床随访为2296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9个月。结果 3345例患者中9例发生急性血栓形成(0.27%),其中7例为 SES、2例为 PES 所致(0.32%比0.17%,P=0.637);7例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0.21%),其中5例为 SES、2例为 PES 所致(0.23%比0.17%,P=0.526);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发生率为0.485(16/3345);13例有晚期血栓形成,5例为 SES、8例为 PES 所致(0.34%比0.95%,P=0.114);4例晚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提前中断抗血小板药物,既往患有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差,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发生血栓致猝死6例。结论支架置入不满意,特别是分叉病变以及支架未能完全覆盖受损伤的病变段是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中断抗血小板药物和左心功能不全是晚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