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国内外睡眠障碍的研究概况与热点变化。方法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1年至2020年睡眠障碍核心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及CiteSpace软件对中英文文献的年发表量、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学科、...
详细信息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国内外睡眠障碍的研究概况与热点变化。方法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1年至2020年睡眠障碍核心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及CiteSpace软件对中英文文献的年发表量、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学科、关键词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年至2020年,睡眠障碍相关研究文章发表数逐年上升,中文核心文献共计3176篇,英文2786篇;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斯坦福大学是国际上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国内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居首位;国内外睡眠障碍研究学科均以临床和药理为主。研究热点显示睡眠障碍所致的心血管等疾病备受关注。结论近20年来,国内外对睡眠障碍的研究热度持续增加,睡眠障碍的机制研究尚浅有待深入,同时神经和精神疾病、心血管以及代谢疾病的相关性被重视,药物与非药物疗法以及睡眠障碍的机理有待深入研究,睡眠障碍的相关保健品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提出使用磁共振图像(MRI)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耳软骨T2*值进行在体无创检测,探究既能对耳软骨进行非侵入性成像又能定量评估在体耳软骨生物成分的方法,为耳软骨再造和修复整形手术评价的标准化提供新思路。首先,使用1个UTE和5个短回波时间(TE)的成像组合序列采集30名志愿者右侧外耳的MRI图像;然后,利用采集到的每名志愿者的图像进行组内刚性配准及手动分割耳软骨与外耳轮廓(包含耳软骨及周围组织,如皮肤、脂肪和其他软组织)的预处理;接下来,分别运用单指数和双指数衰减模型在分割出来的耳软骨和外耳区域进行T2*值测量;最后,分别使用这两种模型拟合耳软骨信号强度随回波时间变化的衰减曲线,并比较拟合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30例右耳的单成分分析(单指数模型)实验中,外耳的T2*m平均值为(49.269±16.979)ms,耳软骨的T2*m平均值为(23.799±9.629)ms。在双成分分析(双指数模型)中,外耳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11.713±3.111)ms,长成分T2*l平均值为(65.128±13.132)ms,耳软骨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5.577±1.830)ms,长成分T2*l平均值为(30.628±8.413)ms。统计分析显示,单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m,和双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s、T2*l,在外耳和耳软骨区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曲线拟合中,双指数模型优于单指数模型(R^2[bi]=0.999±0.001 vs R^2[mono]=0.905±0.014,P<0.05)。实验结果表明,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在体耳软骨进行T2*值无创检测具备可行性,有望为软骨组织工程和3D生物打印技术制作的耳软骨-支架复合物应用在耳廓修复和再造中提供医学影像学的支撑,也为小耳畸形外科整形手术术后定量评估耳软骨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