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5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6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8 篇 理学
    • 26 篇 地质学
    • 16 篇 地球物理学
  • 38 篇 工学
    • 33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3 篇 土木工程
    • 3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3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水利工程
    • 1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1 篇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1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主题

  • 8 篇 青藏高原
  • 6 篇 地质灾害
  • 4 篇 泥石流
  • 4 篇 晚第四纪
  • 4 篇 全新世
  • 3 篇 古地震
  • 3 篇 数值模拟
  • 3 篇 地表破裂
  • 3 篇 insar
  • 2 篇 班公-怒江缝合带
  • 2 篇 新构造
  • 2 篇 河西走廊
  • 2 篇 断裂活动性
  • 2 篇 空间结构
  • 2 篇 采空塌陷
  • 2 篇 正断层
  • 2 篇 地震危险性评价
  • 2 篇 共轭走滑
  • 2 篇 晚新生代
  • 2 篇 地形地貌

机构

  • 56 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 42 篇 自然资源部活动构...
  • 40 篇 中国地质调查局新...
  • 28 篇 中国地质大学
  • 18 篇 活动构造与地壳稳...
  • 5 篇 北京大学
  • 4 篇 中国地质调查局
  • 3 篇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
  • 3 篇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 2 篇 长安大学
  • 2 篇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
  • 2 篇 自然资源部新构造...
  • 2 篇 自然资源部深地动...
  • 2 篇 新疆油田重油开发...
  • 2 篇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
  • 2 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 2 篇 海南省地质综合勘...
  • 2 篇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
  • 2 篇 山东省第五地质矿...
  • 1 篇 深地动力学自然资...

作者

  • 14 篇 吴中海
  • 11 篇 wu zhonghai
  • 10 篇 郭长宝
  • 8 篇 gao yang
  • 7 篇 guo changbao
  • 7 篇 吴瑞安
  • 7 篇 韩帅
  • 6 篇 yao xin
  • 6 篇 胡道功
  • 6 篇 zhong ning
  • 6 篇 han shuai
  • 6 篇 姚鑫
  • 6 篇 钟宁
  • 5 篇 zhang lei
  • 5 篇 丰成君
  • 5 篇 戚帮申
  • 5 篇 qi bangshen
  • 5 篇 高扬
  • 5 篇 feng chengjun
  • 5 篇 hu daogong

语言

  • 6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6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喀喇昆仑断裂南段晚第四纪分段活动特征与扎西岗地表破裂带研究
收藏 引用
地质学报 2025年 第2期99卷 399-416页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王世锋 高扬 张圣听 陆诗铭 张铭杲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 北京10008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100871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
青藏高原近20~30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大震往往发生在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上。这些断裂带不仅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且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规模巨大的右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高密度电法与微动探测的大型深层滑坡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以巴塘县地巫乡滑坡为例
收藏 引用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5年
作者: 郭长宝 邱振东 闫怡秋 李彩虹 刘贵 张亚楠 曹世超 袁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
青藏高原东部金沙江高山峡谷区大型深层滑坡极为发育,复杂的地形地质环境与强烈的构造地质活动塑造出多层次、多期次和多类型叠加的滑坡形成演化过程,然而关于高山峡谷区大型深层滑坡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仍是地质灾害调查与防灾减灾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强震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区断裂控制型边坡动力响应规律与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5年 第05期55卷 927-942页
作者: 黄雨 张云秋 邱振东 李瀛巍 郭长宝 朱崇强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其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活跃,构造断裂带发育,断裂控制型高位滑坡频发,严重影响了此区域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目前对于断裂控制型滑坡的动力响应规律与变形破坏机制大多停...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活断层的定义与分类——历史、现状和进展
收藏 引用
地球学报 2019年 第5期40卷 661-697页
作者: 吴中海 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活断层是在最近地质时期持续活动,并且未来仍将活动的断裂。活断层作为破坏性地震的主要危险源及其可能衍生的多种潜在灾害作用,意味着它的存在对在区域的城镇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难以回避的灾害风险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滇西北剑川盆地新近系地层时代的新认识及构造意义
收藏 引用
第四纪研究 2020年 第1期40卷 28-39页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田国强 傅建利 李朝柱 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地处板块接触地带的滇西北剑川地区是研究构造运动的重要场。剑川盆地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在1:250000地质图上,新生界自下而上为古新统勐野井组、始新统宝相寺组、渐新统金丝厂组、中新统双河组和上新统剑川组;其中双河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郯庐断裂带苏鲁界地应力积累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
收藏 引用
地质学报 2019年 第12期93卷 3249-3258页
作者: 邱君 吴满路 范桃园 张重远 王连山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天津300180 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苏、鲁交界部位的地震活动性和强震危险性一直引人瞩目,1668年发生过郯城8.5级大地震。为了解郯庐断裂带苏鲁界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发展趋势,应用水压致裂法在该区开展了一个钻孔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流变模型的地应力剖面预测--以贵州黔北地区安页1井为例
收藏 引用
天然气工业 2020年 第3期40卷 58-64页
作者: 孙东生 庞飞 李阿伟 王玉芳 杨跃辉 陈群策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地应力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甜点"评价、水平井部署和压裂设计的重要基础参数。目前国内外主要将基于弹性模型的常规储层地应力评价技术应用于泥页岩储层,未考虑流变特性对泥页岩储层地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导致泥页岩储层...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时序InSAR、GPS、影像偏移测量3种监测数据的滑坡失稳破坏预测研究
收藏 引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年 第S02期39卷 3421-3431页
作者: 任开瑀 姚鑫 赵小铭 周振凯 李凌婧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中国长江三峡移民工作办公室 四川成都610041
基于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PS和影像偏移三种位移测量数据,采用逆速度法(INV)和斜率法(SLO)两种预测模型计算滑坡变形破坏的发展趋势,并探讨3种数据与预测模型结合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基于遥感测量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InSAR技术的缓倾煤层开采诱发顺层岩体地表变形模式研究
收藏 引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年 第3期47卷 135-146页
作者: 姚佳明 姚鑫 陈剑 李凌婧 任开瑀 刘星洪 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北京100083
贵州贞丰县某煤矿开采煤层以向斜缓倾的三叠系上统火把冲组(T3h)为主,与贵州省大部分煤矿开采的背斜反倾煤层不同,其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和滑坡风险亦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背斜反倾煤层易诱发倾倒崩塌、顺层缓倾煤层易诱发地面...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琼州海峡西线跨海通道工程地质评价
收藏 引用
地质力学学报 2019年 第6期25卷 1150-1156页
作者: 李振 彭华 马秀敏 姜景捷 孙尧 李龙飞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为开展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评价,避免潜在的地质灾害对跨海通道工程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利用侧扫声纳、单道地震、多波束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琼州海峡海底展开了地形地貌调查,获得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海域活动断层分布、...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