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6 篇 期刊文献
  • 4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4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9 篇 工学
    • 35 篇 城乡规划学
    • 26 篇 建筑学
    • 7 篇 农业工程
    • 2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篇 软件工程
    • 1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 篇 土木工程
    • 1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1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28 篇 管理学
    • 26 篇 公共管理
    • 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工商管理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地理学

主题

  • 3 篇 大数据
  • 3 篇 规划信息化
  • 2 篇 指标体系
  • 2 篇 空间结构
  • 2 篇 公共空间
  • 2 篇 第四次工业革命
  • 2 篇 城市扩展
  • 2 篇 建成区
  • 2 篇 智慧城市
  • 2 篇 城乡规划
  • 2 篇 城市规划
  • 2 篇 城际出行
  • 2 篇 新兴技术
  • 1 篇 空间品质
  • 1 篇 pois
  • 1 篇 规划实施验证
  • 1 篇 功能混合度
  • 1 篇 全国性会议
  • 1 篇 手机信令数据
  • 1 篇 城市规划行业

机构

  • 24 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13 篇 清华大学
  • 8 篇 同济大学
  • 7 篇 武汉大学
  • 6 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5 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4 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4 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3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3 篇 苏州科技大学
  • 3 篇 东南大学
  • 3 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3 篇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
  • 3 篇 南京大学
  • 3 篇 广州市城市规划自...
  • 3 篇 华南理工大学
  • 2 篇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
  • 2 篇 广州市城市规划自...
  • 2 篇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
  • 2 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作者

  • 12 篇 龙瀛
  • 7 篇 long ying
  • 6 篇 钮心毅
  • 5 篇 詹庆明
  • 4 篇 niu xinyi
  • 4 篇 何正国
  • 4 篇 胡海
  • 4 篇 he zhengguo
  • 3 篇 zhan qingming
  • 3 篇 hu hai
  • 3 篇 宋小冬
  • 3 篇 黄晓春
  • 3 篇 张恩嘉
  • 3 篇 zhang enjia
  • 2 篇 冷红
  • 2 篇 段进
  • 2 篇 刘奇志
  • 2 篇 song xiaodong
  • 2 篇 党安荣
  • 2 篇 huang sheng

语言

  • 4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4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气候适应性设计创新实践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25年 第1期49卷 21-28,35页
作者: 李和平 何宝杰 彭建 詹庆明 杨俊宴 冷红 彭翀 李琼 李旭 程宸 韩贵锋 谭文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昆士兰大学气候韧性与低碳城市中心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委会 武汉大学数字城市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学术委员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影响与风险研究中心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系
应对气候变化,创造宜居城市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趋势,联合国秘书长也宣布全球进入“沸腾时代”。气候变化以及相关风险正在突破宜居、健康、安全的人居底线,对人类生产、生存和生活造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数字技术城市更新区域识别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规划 2025年 第3期41卷 118-124页
作者: 黄铎 兰祥滔 刘子琪 何正国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自动化中心空间规划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和划定更新区域,是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十分关键的技术议题。在梳理城市更新理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系统,明确城市更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城市科学:技术、计算、变革与应用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24年 第7期48卷 4-15页
作者: 龙瀛 赵慧敏 张业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技术发展推动了城市科学的进步。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推动城市科学进入新城市科学阶段。本文归纳总结了新城市科学的发展脉络,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并将以城市作为实验室的新城市科学归纳为以下3个维度:(1)新的城市科学方面,海量、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在“巨型城市区域”时代再造“省城”——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例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24年 第S2期48卷 102-112页
作者: 袁奇峰 赵渺希 魏立华 黄铎 魏宗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岭南自古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海洋文化亚区,中心城市广州则是千年商都、世界大港,具有世界海洋城市的特征。本文回顾总结了广州历版战略规划中的“得”与“失”,辨析出广州城市结构从“市区-市域-区域”的跨越。跳出广州,在区域统筹发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规划行业发展大数据呼唤顶层设计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15年 第12期39卷 98-100页
作者: 胡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网站管理部
城乡规划行业关注城乡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城乡规划研究与决策迎来了重大的变革。大数据技术是实现海量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的关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面临的又一次...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操作性——“行为导控”视角下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反思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24年 第10期48卷 17-25页
作者: 王奕松 黄明华 郑晓伟 寇晓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详细规划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分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践困境,认为其根源在于以客观空间为对象的终极蓝图与计划解构式规划编制实施路径,难以适应规划作为各类行为导控依据并落实用途管制意图的改革初心。由此本文通过分析国土空间与行为互动的社关系及动态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泛智慧城市技术提高城市韧性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20年 第2期44卷 125-125,115页
作者: 龙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在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时期有着千差万别。笔者将以各种新兴技术为线索,观察和讨论泛智慧城市(即不囿于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的不同技术在这次疫情应对过程中如何提高城市的韧性(弹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与规划实施验证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18年 第3期42卷 63-71页
作者: 詹庆明 岳亚飞 肖映辉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大连都市发展设计有限公司
利用QGIS平台重构地图技术,结合RS和GIS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从1870年以来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趋势,并与对应时期各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较,挖掘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从建成区的扩展演变来看,1950—1970和1995—2010两个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公众需求的政务网站设计——以规划在线网站为例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11年 第A01期35卷 79-83页
作者: 董爱荣 胡海 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科训科 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网站管理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管理委员会
以广州市规划规划在线网站为例,从政务网站的发展趋势、功能设计、安全设计、内容保障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公众需求的政务网站的设计思想。
来源: 评论
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初探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 2023年 第2期47卷 58-66页
作者: 王垚 钮心毅 李志鹏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
通过上海都市圈内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的实证研究,认识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跨城通勤总体空间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