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认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以分布在川西巴郎山的糙皮桦为研究对象,选择海拔2200、2500、3100和3400 m 4个分布点,测定计算了各分布点叶片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CO_2扩散导度(叶肉细胞导度g_m与气孔导度g_s)和氮分配比例(R...
详细信息
为深入认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以分布在川西巴郎山的糙皮桦为研究对象,选择海拔2200、2500、3100和3400 m 4个分布点,测定计算了各分布点叶片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CO_2扩散导度(叶肉细胞导度g_m与气孔导度g_s)和氮分配比例(Rubisco氮分配比例P_R、生物力能学组分氮分配比例P_B、捕光组分氮分配比例P_L与细胞壁氮分配比例P_(CW))等参数,分析了其沿海拔的变化趋势以及叶片PNUE与其他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糙皮桦叶片PNUE、P_R和P_B在海拔2500和3100 m相对较高;叶片g_s和g_m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P_L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糙皮桦叶片P_R和P_B与PNU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P_R和P_B是PNUE随海拔变异的重要内部因素.糙皮桦叶片光合系统氮分配比例P_P在海拔2500和3100 m相对较高,叶片P_(CW)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叶片其他组分氮分配比例P_(other)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说明随海拔的升高,糙皮桦叶片趋向将更大比例的氮分配于除光合系统和细胞壁外的其他组分中.
为明确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寄生情况、子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21、24、27、30和33℃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为寄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寄生率...
详细信息
为明确温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寄生情况、子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室内21、24、27、30和33℃共5个恒温条件下,以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为寄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前期、卵、幼虫、茧蛹和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子代数量以及性比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有所提高,寄生率在30℃时达到最高,为100%,寄生成功率在27℃和30℃均达到最高,为93.33%;当温度超过30℃时,二者均分别下降至73.3%和60%。随着温度升高,子代数量从58头/窝(21℃)显著增多至91.14头/窝(30℃);当温度高于30℃时,羽化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至52.5/窝(33℃)。在21~33℃范围内,白蜡吉丁肿腿蜂的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幼虫、茧蛹及整个幼期阶段的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而卵的发育速率在27℃时最快。表明人工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7~30℃,研究结果为提高该蜂的人工繁育效率以及优化野外释放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