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474 篇 期刊文献
  • 148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62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070 篇 农学
    • 420 篇 植物保护
    • 39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239 篇 林学
    • 14 篇 畜牧学
    • 12 篇 园艺学
    • 9 篇 作物学
    • 6 篇 兽医学
  • 495 篇 理学
    • 390 篇 生态学
    • 99 篇 生物学
    • 16 篇 大气科学
    • 3 篇 化学
  • 343 篇 工学
    • 150 篇 林业工程
    • 114 篇 公安技术
    • 23 篇 水利工程
    • 20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6 篇 农业工程
    • 16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5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5 篇 城乡规划学
    • 4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3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 篇 机械工程
    • 2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2 篇 软件工程
    • 2 篇 生物工程
  • 18 篇 医学
    • 10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5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16 篇 管理学
    • 7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7 篇 公共管理
  • 2 篇 法学

主题

  • 69 篇 三峡库区
  • 63 篇 生物防治
  • 48 篇 气候变化
  • 39 篇 马尾松
  • 39 篇 森林火灾
  • 36 篇 松材线虫
  • 35 篇 松褐天牛
  • 33 篇 花绒寄甲
  • 32 篇 多样性
  • 30 篇 植原体
  • 30 篇 森林生态系统
  • 29 篇 生物量
  • 24 篇 消落带
  • 21 篇 栗山天牛
  • 20 篇 大兴安岭
  • 20 篇 物种多样性
  • 20 篇 华北落叶松
  • 19 篇 白蜡窄吉丁
  • 18 篇 杨树
  • 18 篇 六盘山

机构

  • 624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266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193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91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78 篇 北京林业大学
  • 73 篇 南京林业大学
  • 56 篇 东北林业大学
  • 46 篇 河南科技大学
  • 45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40 篇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
  • 37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37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29 篇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
  • 28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27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26 篇 遵义师范学院
  • 26 篇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
  • 25 篇 内蒙古农业大学
  • 25 篇 西南林业大学
  • 24 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作者

  • 162 篇 肖文发
  • 136 篇 杨忠岐
  • 131 篇 王小艺
  • 109 篇 刘世荣
  • 105 篇 张真
  • 83 篇 张星耀
  • 82 篇 王兵
  • 82 篇 舒立福
  • 81 篇 臧润国
  • 75 篇 王彦辉
  • 70 篇 梁军
  • 68 篇 孔祥波
  • 66 篇 yang zhongqi
  • 66 篇 wang xiaoyi
  • 63 篇 王鸿斌
  • 62 篇 唐艳龙
  • 61 篇 李迪强
  • 60 篇 黄志霖
  • 60 篇 wang bing
  • 60 篇 史作民

语言

  • 1,621 篇 中文
  • 1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1622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排序:
昆虫分布南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收藏 引用
生态 2019年 第24期39卷 9379-9386页
作者: 辛蓓 党英侨 王小艺 杨忠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生物都有一定的适生区,低温导致其分布北界的形成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些种类还存在分布上的南界。昆虫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研究其分布南界的形成原因对预测昆虫种群的扩散和暴发具有重要意义。从环境、寄主和人类活动等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收藏 引用
应用生态 2011年 第2期22卷 323-330页
作者: 张远东 张笑鹤 刘世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基于中国西南地区1982—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集和气象数据,运用GIS技术对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干旱指数进行插值,分析了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沼泽、灌丛、草丛、草原、草甸、针叶林、阔叶林、高山植被、栽培植被)NDV...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陕西省关中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大气颗粒物滞纳特征
收藏 引用
生态杂志 2015年 第6期34卷 1516-1522页
作者: 房瑶瑶 王兵 牛香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100091
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结合关中地区2010—2012年造林工程实际情况和降水数据,研究主要造林树种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饱和滞纳量,并量化造林工程的年颗粒物滞纳能力。结果表明,各树种对单位面积叶片的TSP、PM10、PM2.5和PM...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组分区分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9年 第1期22卷 109-114页
作者: 郑秋红 王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1
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区分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过程中光合和呼吸通量,蒸散通量中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展。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切实可行,为进一步解释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暖温带森林土壤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及其环境解析
收藏 引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17年 第1期30卷 117-124页
作者: 王一 刘彦春 刘世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目的]模拟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和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变异的响应,以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微生物因素在调控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增温技术和96孔-微平板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连栽地力退化和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
收藏 引用
生态 2007年 第2期27卷 715-724页
作者: 罗云建 张小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1
收集了有关杉木连栽的地力退化和连栽杉阔混交林的对比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表明,杉阔混交林土壤容重平均比杉木纯林降低5%;连栽杉木人工林随代数的增加呈现容重变大的趋势,2代比1代平均增加6%,3代比2代平均增加9%。这种容重的变化使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FvCB生物化光合模型及A-C_i曲线测定
收藏 引用
植物生态 2017年 第6期41卷 693-706页
作者: 梁星云 刘世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1
由Farquhar、von Caemmerer和Berry提出的生物化光合模型(以下简称FvCB模型)是一个基于光合碳反应过程的CO_2响应模型。此模型认为C3植物叶片光合速率(A)由3个生物化过程速率中的最低者——核酮糖-1,5-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热带森林植被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生态 2008年 第12期28卷 6292-6304页
作者: 臧润国 丁易 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100091
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和生态功能最为强大的植被类型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着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热带森林是目前生物多样性消失最快和生态功能退化最为严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产能
收藏 引用
生态杂志 2015年 第6期34卷 1480-1486页
作者: 宋庆丰 牛香 王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1
基于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森林生态站长期监测数据,利用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对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产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探讨各市/地区间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布格,以及不同林分结构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收藏 引用
生态 2010年 第21期30卷 5810-5820页
作者: 刘彦春 张远东 刘世荣 张笑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1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