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对氮添加的初期响应规律,为预测该地区在大气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森林土壤的季节动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氮添加初期,中氮水平(60 kg hm^(-2)a^(-1))的氮添加...
详细信息
以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对氮添加的初期响应规律,为预测该地区在大气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森林土壤的季节动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氮添加初期,中氮水平(60 kg hm^(-2)a^(-1))的氮添加处理使得各季节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高氮(90 kg hm^(-2)a^(-1))水平的添加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和酸性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了土壤pH值、全磷含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及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磷含量显著高于春夏两季,而氧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则是春夏季较高。土壤酶活性与季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酶活性变化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全氮是驱动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氮沉降的持续增加会加速当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增加有机碳的积累,导致土壤酸化,并产生磷限制。
水鸟监测是了解水鸟种群和分布动态、开展水鸟和湿地保护的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在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水鸟处于上层,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预示较低营养级生物类群的改变,因此,水鸟的变化可以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监测和评价的指标。英国鸟类学信托基金会(The 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BTO)于1928年开始的在全英国开展的苍鹭(Ardea cinerea)繁殖巢调查,是世界水鸟统一监测活动的开端,也是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的繁殖水鸟监测活动。自此以后,在欧洲和北美地区陆续开展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水鸟监测计划,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全球性的水鸟监测计划和活动。中国的水鸟监测活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主要针对濒危的鹤鹳类开展繁殖、迁徙和越冬调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在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下,中国逐渐形成了地区性的和针对物种的各类水鸟监测活动和计划,例如,中国的保护区参与了亚洲隆冬水鸟普查,开展了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等濒危物种的种群和分布的监测等。近年来,作为水鸟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中国的水鸟监测活动发展极为迅速。在总结全球水鸟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水鸟监测的发展和现状,通过分析中国水鸟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全类群水鸟监测、通过培训以提高监测人员的鸟类识别和统计技术、动员公众力量参与监测活动等建议,以促进中国水鸟监测事业的全面发展。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措施,而且自然保护区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在气候变化的胁迫下不断加剧,因此,有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适应性管理技术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迫切需求。但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针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近半个世纪来广西气温持续升高且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对广西各类生物生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框架和管理有效性评估框架,在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angement effectiveness tracking tool,METT)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management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tool of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on climate change,MEATMACC),并使用该工具和METT对广西12个典型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ETT得分、MEATMACC得分分别比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28.98%和43.91%;国家级与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ETT得分无显著差异,但MEATMACC得分差异极显著;两个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得分率呈线性相关但差异不显著;两个评估工具中背景、规划与影响3个要素得分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仍需加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