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47 篇 期刊文献
  • 67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21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07 篇 理学
    • 164 篇 大气科学
    • 48 篇 海洋科学
    • 1 篇 生态学
  • 3 篇 工学
    • 1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1 篇 船舶与海洋工程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农学
    • 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 篇 军事学

主题

  • 23 篇 年际变化
  • 17 篇 海雾
  • 13 篇 年代际变化
  • 11 篇 热带太平洋
  • 11 篇 热带印度洋
  • 10 篇 黄海海雾
  • 9 篇 海洋大气边界层
  • 9 篇 逆温层
  • 8 篇 大气波导
  • 8 篇 海温
  • 8 篇 enso
  • 7 篇 主模态
  • 7 篇 季节变化
  • 7 篇 印度洋
  • 6 篇 台风
  • 6 篇 气候变化
  • 6 篇 黑潮
  • 6 篇 大气环流
  • 6 篇 数值模拟
  • 5 篇 暴雨

机构

  • 206 篇 中国海洋大学
  • 12 篇 青岛市气象局
  • 5 篇 陕西省气象服务中...
  • 5 篇 宁波大学
  • 5 篇 海气相互作用与气...
  • 5 篇 物理海洋实验室
  • 4 篇 南海舰队海洋水文...
  • 4 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4 篇 泰安市气象局
  • 4 篇 陕西省气象台
  • 4 篇 台州市气象局
  • 3 篇 江苏省气象台
  • 3 篇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
  • 3 篇 浙江省气候中心
  • 3 篇 山东省海洋-大气相...
  • 3 篇 上海台风研究所
  • 3 篇 青岛市气象灾害防...
  • 2 篇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
  • 2 篇 天津滨海新区气象...
  • 2 篇 山东省气象中心

作者

  • 59 篇 刘秦玉
  • 34 篇 张苏平
  • 34 篇 高山红
  • 26 篇 孙即霖
  • 24 篇 黄菲
  • 18 篇 胡瑞金
  • 15 篇 盛立芳
  • 12 篇 李春
  • 10 篇 王永明
  • 10 篇 胡海波
  • 8 篇 张守宝
  • 8 篇 王丹
  • 7 篇 衣立
  • 7 篇 武术
  • 7 篇 刘伟
  • 6 篇 王启
  • 6 篇 黄健
  • 6 篇 马浩
  • 5 篇 周晓
  • 5 篇 齐伊玲

语言

  • 21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实验室"
214 条 记 录,以下是181-190 订阅
排序: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
收藏 引用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
作者: 武术 刘秦玉 胡瑞金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利用多种海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对应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对应 El Nino 事件成熟位相时的空间分布,即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为一冷中心...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夏季风的影响——“电容器”效应与“放大器”效应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夏季风的影响——“电容器”效应与“放...
收藏 引用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作者: 刘秦玉 杨建玲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正>采用 NCEP/NCAR 大气资料和 HadISST 资料集的 SST 资料,使用最大方差分析 (MCA)、回归等统计方法和耦合模式数值试验确定了热带印度洋 SSTA 和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之间在年际尺度上的主要耦合模态;揭示了热带印度洋 SST 异常与...
来源: 评论
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对台湾以东海洋层结的影响途径
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对台湾以东海洋层结的影响途径
收藏 引用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
作者: 刘秦玉 胡海波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本文采用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资料,确定了在北太平洋中部(28°N—35°N,150°E—170°W)潜沉的低位涡水体位于密度跃层的等密度面25.4σθ和25.8σθ之间,位势涡度小于2×10m;发现了该潜...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
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
收藏 引用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作者: 亢兴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实验室
<正>本文采用1955年1月至1998年12月 XBT 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同期的 NCEP 月平均风场资料,研究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通过对30°-125°E, 20°S-20°N范围内的印度洋海区上层...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
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
收藏 引用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
作者: 亢兴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实验室
本文采用1955年1月至1998年12月 XBT 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 同期的 NCEP 月平均风场资料,研究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通过对30°—125°E,20°S—20°N 范围内的印度洋海区上层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对台湾以东海洋层结的影响途径
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对台湾以东海洋层结的影响途径
收藏 引用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作者: 刘秦玉 胡海波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本文采用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资料,确定了在北太平洋中部 (28°N-35°N,150°E-170°W)潜沉的低位涡水体位于密度跃层的等密度面25.4σθ和25.8σθ之间,位势涡度小于2×10 m:发现了该潜沉的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冬季西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南北向海温差-西风急流正反馈过程分析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06年 第9期51卷 1097-1102页
作者: 朱小洁 孙即霖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OAC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OAC)
采用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SODA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针对阿留申低压、500 hPa西风急流、南北向海表面温度(SST)差,分别选择了研究的关键区,定义了阿留申低压指数、西风指数和黑潮影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变异与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收藏 引用
海洋与湖沼 2006年 第3期37卷 264-270页
作者: 温娜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实验室 青岛266003
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揭示了对应冬季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增强(减弱)时,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失热(得热),北太平洋(北纬20°N以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负异常(正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菲律宾以西海域的高温暖水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收藏 引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 第3期36卷 349-354页
作者: 姜霞 刘秦玉 王启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003
采用改进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热带降水测量卫星(TRMM)、快速散射计(QuikSCAT)等最新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气象研究中心(NCEP/NCAR)多年平均再分析资料,揭示出气候态下菲律宾以西海域30℃以上高温暖...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
收藏 引用
海洋学报 2006年 第2期28卷 22-28页
作者: 胡海波 刘秦玉 刘伟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003
根据Huang和Qiu 1995年的潜沉率计算公式,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3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模态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