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10 篇 期刊文献
  • 68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27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30 篇 理学
    • 213 篇 大气科学
    • 8 篇 生态学
    • 5 篇 地理学
    • 4 篇 地球物理学
    • 1 篇 海洋科学
  • 27 篇 农学
    • 24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2 篇 作物学
    • 2 篇 畜牧学
    • 2 篇 草学
  • 24 篇 工学
    • 7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6 篇 水利工程
    • 5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5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4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4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2 篇 电气工程
    • 2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2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光学工程
    • 1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 篇 土木工程
    • 1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1 篇 交通运输工程
    • 1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1 篇 农业工程
  • 1 篇 医学
    • 1 篇 中医学
    • 1 篇 中西医结合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农林经济管理

主题

  • 32 篇 青藏高原
  • 19 篇 黄河源区
  • 15 篇 wrf模式
  • 14 篇 数值模拟
  • 14 篇 黄土高原
  • 13 篇 闪电
  • 13 篇 降水
  • 11 篇 土壤温度
  • 11 篇 土壤湿度
  • 10 篇 陆面过程
  • 9 篇 能量平衡
  • 9 篇 巴丹吉林沙漠
  • 7 篇 感热通量
  • 7 篇 气温
  • 7 篇 高原季风
  • 6 篇 地表能量通量
  • 6 篇 变化趋势
  • 6 篇 非均匀下垫面
  • 6 篇 植被覆盖度
  • 6 篇 冻融过程

机构

  • 134 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
  • 89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40 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
  • 24 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 24 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20 篇 中国科学院寒旱区...
  • 15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4 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3 篇 兰州大学
  • 11 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 11 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10 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9 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
  • 8 篇 南京大学
  • 8 篇 中国科学院平凉陆...
  • 7 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
  • 7 篇 中国科学院寒旱区...
  • 7 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
  • 6 篇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
  • 5 篇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

作者

  • 61 篇 吕世华
  • 35 篇 文军
  • 29 篇 高晓清
  • 28 篇 奥银焕
  • 24 篇 胡泽勇
  • 23 篇 张广庶
  • 22 篇 王彦辉
  • 21 篇 李亚珺
  • 21 篇 刘蓉
  • 21 篇 张宇
  • 20 篇 李振朝
  • 19 篇 李照国
  • 19 篇 余晔
  • 18 篇 田辉
  • 18 篇 wen jun
  • 16 篇 韦志刚
  • 15 篇 武斌
  • 15 篇 汤懋苍
  • 14 篇 张彤
  • 14 篇 zhang yu

语言

  • 27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278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排序:
荒漠植物沙拐枣群体光合作用及土壤呼吸研究
收藏 引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年 第3期35卷 56-64页
作者: 苏培玺 周紫鹃 张海娜 李善家 解婷婷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为了探讨荒漠植物群体光合作用和干旱荒漠区碳源汇特征,联合利用改进同化箱和LI-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选择高温强光和适宜环境期,连续2年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沙拐枣群体光合速率(CAP)在不同年份、不同月份差异较大,土壤...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收藏 引用
生态学报 2014年 第15期34卷 4272-4279页
作者: 解婷婷 苏培玺 周紫鹃 张海娜 李善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兰州730000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作为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种,它对于维护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沙拐枣种群的径级结构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种群的特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不同平均时间对LOPEX10资料涡动相关湍流通量计算结果影响的探讨
收藏 引用
高原气象 2012年 第6期31卷 1530-1538页
作者: 吕少宁 文军 张宇 王少影 张堂堂 田辉 刘蓉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通过处理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近地层湍流脉动量可以获取地—气间感热和潜热通量,然而选择不同平均时间对通量计算的结果有较大影响。采用黄土高原过程野外观测试验(LOPEX10)期间获得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平均时间对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偏振多普勒雷达定量测量降雨精度的改进
收藏 引用
高原气象 2011年 第2期30卷 498-507页
作者: 赵果 楚荣忠 张彤 贾伟 沈瑾 吴忠元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提高雷达估测降雨的精度一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但是由于雨滴谱的地域差异性使得雷达测雨公式并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利用黑河流域遥感-地观测同步试验(WATER项目)期间获得的大量不同类型降雨的雨滴谱资料,通过提取大量的雨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
收藏 引用
气候环境研究 2011年 第4期16卷 505-512页
作者: 康悦 李振朝 田辉 刘蓉 史小康 张静辉 文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2000-2008年EOS/MODIS(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NDVI资料以及1982-2008年黄河源区的玛多、玛曲和兴海气象台站逐月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结合可见光近红外和微波遥感估算藏北高原日蒸散发量
收藏 引用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15年 第2期34卷 211-217页
作者: 刘蓉 文军 王欣 胡泽勇 康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100101
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近红外和FY-3B极轨气象卫星微波资料,结合地观测资料,基于表能量平衡算法(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反演了藏北高原地表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感热及潜热通量的空间日变化过程.利用那曲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敦煌戈壁地区近地层风的变化特征
收藏 引用
高原气象 2011年 第2期30卷 299-308页
作者: 王超 韦志刚 李振朝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为了解敦煌戈壁地区近地层风向、风速的变化特征,利用2002-2008年"敦煌试验"在戈壁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极端干旱的戈壁地区风向、风速的概率分布特点和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多为东、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青藏高原东部土壤冻融过程中近地层湍流统计特征分析
收藏 引用
高原气象 2011年 第1期30卷 30-37页
作者: 尚伦宇 吕世华 张宇 罗斯琼 陈世强 李锁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气候变化与陆面过程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利用玛曲黄河源区气候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湍流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土壤冻融过程中近地层湍流统计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冻融过程中不同阶段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各个阶段不稳定层结下无量纲化的风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微波遥感参数估算区域蒸散发的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高原气象 2013年 第6期32卷 1651-1657页
作者: 张堂堂 文军 李振朝 田辉 刘蓉 席家驹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利用主动微波遥感资料(ENVISAT/ASAR)估算的表层土壤湿度和光学遥感资料(EOS/MODIS)的地表温度信息,结合气象站常规观测的气象要素,利用土壤水热耦合及水分蒸发模型对黄土高原典型塬区进行了蒸散发量的估算。将估算的蒸散发量与实际观...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一种正地闪触发过程观测和分析
收藏 引用
高原气象 2010年 第4期29卷 1005-1014页
作者: 甘泉 张广庶 李亚珺 王彦辉 张彤 范祥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利用2008年夏季在山东滨州获得的无线电窄带干涉仪及同步快慢电场资料,对发生于2008年6月29日的一次具有2次回击的正地闪进行了波形特征分析及定位处理。结果表明,正地闪预击穿过程起始于云中部负电荷区域,有持续时间长达163ms的预击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