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97 篇 期刊文献
  • 90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88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77 篇 理学
    • 508 篇 地质学
    • 23 篇 生物学
    • 2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5 篇 生态学
    • 7 篇 地球物理学
    • 4 篇 化学
    • 3 篇 地理学
    • 3 篇 大气科学
    • 1 篇 数学
    • 1 篇 海洋科学
  • 376 篇 历史学
    • 322 篇 考古学
    • 110 篇 世界史
    • 3 篇 中国史
  • 36 篇 工学
    • 10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5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4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3 篇 机械工程
    • 3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电气工程
    • 2 篇 水利工程
    • 2 篇 林业工程
    • 2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17 篇 农学
    • 6 篇 作物学
    • 4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3 篇 林学
  • 9 篇 法学
    • 8 篇 社会学
    • 1 篇 法学
  • 6 篇 艺术学
    • 4 篇 美术学
  • 4 篇 教育学
    • 4 篇 教育学
  • 1 篇 医学
  • 1 篇 管理学

主题

  • 63 篇 石制品
  • 38 篇 早更新世
  • 31 篇 泥河湾盆地
  • 28 篇 晚中新世
  • 25 篇 旧石器时代
  • 24 篇 旧石器时代晚期
  • 24 篇 中国
  • 21 篇 中更新世
  • 21 篇 晚更新世
  • 19 篇 更新世
  • 18 篇 青藏高原
  • 17 篇 早白垩世
  • 16 篇 动物考古学
  • 15 篇 恐龙蛋
  • 15 篇 埋藏学
  • 14 篇 晚白垩世
  • 14 篇 旧石器
  • 13 篇 中三叠世
  • 12 篇 内蒙古
  • 12 篇 热河生物群

机构

  • 548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408 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 288 篇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
  • 246 篇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
  • 83 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 50 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 37 篇 北京大学
  • 36 篇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
  • 35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30 篇 南京大学
  • 27 篇 吉林大学
  • 23 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21 篇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
  • 21 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 20 篇 西北大学
  • 19 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17 篇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
  • 17 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
  • 15 篇 河北师范大学
  • 15 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

作者

  • 87 篇 高星
  • 63 篇 gao xing
  • 52 篇 裴树文
  • 44 篇 吴秀杰
  • 41 篇 pei shuwen
  • 38 篇 周新郢
  • 37 篇 邓涛
  • 36 篇 李小强
  • 36 篇 朱敏
  • 35 篇 王世骐
  • 34 篇 董为
  • 34 篇 刘武
  • 34 篇 陈福友
  • 32 篇 wu xiujie
  • 32 篇 李锋
  • 29 篇 同号文
  • 29 篇 王元
  • 28 篇 汪筱林
  • 28 篇 赵克良
  • 28 篇 杨益民

语言

  • 88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887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排序: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晚中新世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收藏 引用
岩石学报 2024年 第5期40卷 1406-1417页
作者: 李强 倪喜军 邓涛 吴飞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南坡保存有较厚的新生代达涕湖盆沉积物,并产出晚中新世晚期福氏(垂鼻)三趾马(Hipparion(Cremohipparion)forstenae)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对喜马拉雅山脉代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南雄盆地白垩纪-近纪交界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复苏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17年 第17期62卷 1869-1881页
作者: 赵资奎 叶捷 王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南雄盆地白垩纪-近纪(K/Pg)界线剖面脊椎动物化石(恐龙蛋壳和龟类骨化石)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从白垩纪晚期到近纪早期中国华南地区曾发生过3次以多个铱异常为标志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第一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发生在67 Ma...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过去十万年里的四种人及其间的关系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16年 第24期61卷 2681-2687页
作者: 吴新智 崔娅铭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4
在过去的大约十万年里,已知共存的人类有四种:早期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弗洛勒斯人和丹尼索瓦人.早期现代人是我们当代人最近的祖先,形态与我们基本上一致.尼安德特人比早期现代人稍矮但身体和四肢粗壮,平均脑量稍大,晚更新世广布于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志留纪鱼化石及含鱼地层对比研究综述
收藏 引用
地学前缘 2014年 第2期21卷 185-202页
作者: 赵文金 朱敏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100044
中国志留纪的鱼类化石具有特征独特、门类齐全、产出地点及层位多、出现时代早等特点,这些化石材料不仅为探讨颌的起源、有颌类冠群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硬骨鱼类的起源、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等演化生物学课题提供了关键资料,而且为中国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恐龙巨型化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16年 第7期61卷 695-700页
作者: 徐星 赵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动物巨型化是一个重要的演化现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恐龙巨型化.恐龙的三大类群(植食性的蜥脚类和鸟臀类以及肉食性的兽脚类)都出现了巨型代表,其中蜥脚类演化出了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许多研究试图从环境和生物自身两个角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人种及其演变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16年 第34期61卷 3630-3637页
作者: 吴新智 崔娅铭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4
人类最初在非洲生存时以及从非洲扩展到亚洲和欧洲后由于遗传漂变、基因突变和对不同自然环境的适应而形成了差异.18世纪起在一些差异的基础上人类被划分为5个人种,后来加上社会文化等因素又区分出许多小人种.一般将人类区分为3大人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鱼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16年 第9期61卷 981-995页
作者: 张弥曼 MIAO DeSui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Biodiversit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Kansas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有颌脊椎动物如何起源与崛起?
收藏 引用
地球科学 2022年 第10期47卷 3818-3820页
作者: 朱敏 朱幼安 盖志琨 赵文金 乔妥 卢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物种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在“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无疑是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伴随着颌的出现,鱼类脑和面部器官发生大的重组,提高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扫描古人类的蛋白质“条形码”,回答“我们从哪里来”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20年 第32期65卷 3502-3503页
作者: 栗静舒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4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种生物大分子之一,另一种是核酸.其中,核酸是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蛋白质是生命体根据核酸信息记载的遗传图纸,转译出来行使生物功能的最基础结构.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排列与折叠而构成,其"形成法则"...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解读史前人类遗传混血史——普遍发生的混血现象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20年 第16期65卷 1523-1528页
作者: 张明 平婉菁 付巧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年,"尼安德特人母亲和丹尼索瓦人父亲的后代基因组"(The genome of the off spring of a Neanderthal mother and a Denisovan father)[1]的研究被Science评选为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该研究利用DNA技术获取了两种老型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