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76 篇 期刊文献
  • 8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28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84 篇 理学
    • 49 篇 大气科学
    • 40 篇 地理学
    • 39 篇 地质学
    • 28 篇 生态学
    • 21 篇 地球物理学
    • 12 篇 生物学
    • 10 篇 化学
    • 5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90 篇 工学
    • 29 篇 水利工程
    • 28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13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2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0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9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7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4 篇 光学工程
    • 4 篇 农业工程
    • 4 篇 城乡规划学
  • 40 篇 农学
    • 29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6 篇 畜牧学
    • 12 篇 草学
  • 27 篇 历史学
    • 16 篇 考古学
    • 10 篇 中国史
  • 22 篇 管理学
    • 8 篇 工商管理
    • 5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5 篇 公共管理
  • 6 篇 医学
    • 5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5 篇 经济学
    • 3 篇 理论经济学
  • 3 篇 法学
    • 3 篇 政治学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教育学
  • 1 篇 文学
  • 1 篇 艺术学

主题

  • 69 篇 青藏高原
  • 17 篇 气候变化
  • 9 篇 高寒草地
  • 6 篇 影响因素
  • 5 篇 遥感
  • 4 篇 碳循环
  • 4 篇 古气候
  • 4 篇 冰川
  • 4 篇 中国
  • 4 篇 多年冻土
  • 4 篇 气候变暖
  • 4 篇 石制品
  • 4 篇 全新世
  • 3 篇 积雪
  • 3 篇 牦牛
  • 3 篇 土壤侵蚀
  • 3 篇 构造背景
  • 3 篇 信息地理学
  • 3 篇 微生物
  • 3 篇 孢粉

机构

  • 138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17 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76 篇 兰州大学
  • 43 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33 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31 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19 篇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
  • 19 篇 西藏大学
  • 19 篇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
  • 16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4 篇 西藏珠穆朗玛特殊...
  • 14 篇 中山大学
  • 13 篇 中国科学院加德满...
  • 12 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 11 篇 三峡大学
  • 11 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 10 篇 清华大学
  • 9 篇 浙江师范大学
  • 9 篇 中国科学院中国-巴...
  • 9 篇 西北大学

作者

  • 30 篇 陈发虎
  • 19 篇 马耀明
  • 16 篇 sun jian
  • 15 篇 孙建
  • 15 篇 ma yaoming
  • 14 篇 李新
  • 13 篇 huang yu
  • 13 篇 黄宇
  • 13 篇 汪诗平
  • 12 篇 chen fahu
  • 11 篇 吕汪汪
  • 11 篇 李浩
  • 10 篇 杨晓燕
  • 10 篇 li hao
  • 10 篇 孙建平
  • 9 篇 董晓华
  • 9 篇 姚檀栋
  • 9 篇 丁林
  • 9 篇 高玉
  • 8 篇 曹现勇

语言

  • 28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284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排序:
中亚黄土粉尘与冰冻圈演化、太平洋生产力和全球变化的联系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24年 第32期69卷 4704-4715页
作者: 昝金波 方小敏 宁文晓 康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粉尘循环是地球系统表层岩石圈、水圈、冰冻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中纬度陆地岩石圈经地表风化、冰川磨蚀形成大量富营养物质的粉砂,经流水搬运至内陆盆地,在干旱气候和风力作用下,形成大量沙尘输送至海洋,显著影...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水体稳定同位素在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研究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地球科学进展 2022年 第1期37卷 87-98页
作者: 杨晓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水体稳定同位素作为贯穿水循环的介质,是研究大气环流过程和传输路径的有效手段。介绍了水体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研究中的应用,聚焦典型站点降水、河水和冰芯等水体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大气环流对地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水位与水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遥感学报 2022年 第1期26卷 115-125页
作者: 张国庆 王蒙蒙 周陶 陈文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青藏高原湖泊数量多、分布广、占面积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少,是理解高原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的钥匙。青藏高原湖泊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在全球快速变暖背景下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如何?本研究基于多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青藏高原湖泊的持续扩张与其潜在影响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24年 第27期69卷 3999-4001页
作者: 许凤林 张国庆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指示区.这里分布着地球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面积约占全国的50%,对区域水循环、生态环境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意义[1,2]. 1990s中期以来,由于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加,青藏高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地厚山高:来自岩浆岩地球化学信息的启示
收藏 引用
地球科学 2024年 第12期49卷 4404-4417页
作者: 李昊轩 丁林 王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北京100081
认识大陆地壳的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球圈层结构、探讨板块构造和造山带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汇聚板块边缘形成了大规模岩浆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时的深度关系密切,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造山带的古地壳厚度的恢复和古高度的反演研究.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八宿地区古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
收藏 引用
地质科学 2023年 第3期58卷 945-964页
作者: 尹峥 丁林 李金祥 王厚起 何振坤 次仁拉姆 赵晨圆 邓广隆 蔡福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八宿微陆块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部,其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属性存在争议,有增生楔和微陆块两种观点。古生代地层(邦达组和错绒沟口组)岩性为板岩、千枚岩,夹灰岩、砂岩等岩块。本文对八宿地区邦达组和错绒沟口组进行了野外调查、砂岩镜...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青藏高原东南巴松措流域和派山谷末次冰盛期冰川与气候重建
收藏 引用
冰川冻土 2022年 第4期44卷 1248-1259页
作者: 张越 许向科 孙雅晴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末次冰盛期(LGM)时全球大范围降温,青藏高原冰川大规模扩张,重建LGM时期古冰川规模对认识高原冰川水资源演化及古气候条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根据青藏高原东南巴松措流域及派山谷两地的冰川地貌及其^(10)Be暴露年代数据,本文应用冰川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特提斯带东段缅甸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2年 第1期41卷 57-69页
作者: 李金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缅甸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经东构造结东南向的延伸,是全面认识特提斯带造山带形成的关键地区,并且发育有重要的Cu-Au、Sn-W等金属矿产资源。本文对近几年有关特提斯东带构造演化和岩浆-成矿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西缅地体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尼泊尔一次源含碳气溶胶的排放特征研究
收藏 引用
生态环境学报 2023年 第8期32卷 1449-1456页
作者: 闫菊平 王小萍 龚平 高少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含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中的污染物,包括黑碳(EC)和有机碳(OC)。根据OC的溶解性,可将其分为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甲醇溶解有机碳(MSOC)。尼泊尔是南亚的发展中国家,该地区的含碳气溶胶可以长距离传输进入青藏高原,进而影响喜马拉雅大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拉达克地区的历史地理演变分析
收藏 引用
地理学报 2023年 第9期78卷 2358-2372页
作者: 张晓虹 陈浩 黄宇 徐建平 陈发虎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上海20043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拉达克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印度河上游谷地,现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部分,自古是南亚西北部通向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和新疆南部的“咽喉要地”。有关拉达克的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其地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考论,缺少从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