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12 篇 期刊文献
  • 2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43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81 篇 文学
    • 13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50 篇 新闻传播学
  • 100 篇 历史学
    • 78 篇 中国史
    • 30 篇 考古学
    • 12 篇 世界史
  • 66 篇 法学
    • 19 篇 政治学
    • 18 篇 社会学
    • 15 篇 法学
    • 10 篇 民族学
    • 9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60 篇 哲学
    • 60 篇 哲学
  • 51 篇 艺术学
    • 31 篇 美术学
    • 1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7 篇 艺术学理论
    • 4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25 篇 管理学
    • 20 篇 公共管理
    • 4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8 篇 教育学
    • 17 篇 教育学
    • 1 篇 体育学
  • 7 篇 经济学
    • 4 篇 应用经济学
    • 3 篇 理论经济学
  • 7 篇 工学
    • 3 篇 建筑学
    • 3 篇 城乡规划学
    • 2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6 篇 理学
    • 5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生态学
  • 4 篇 医学
    • 4 篇 中西医结合
    • 2 篇 中医学
    • 2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主题

  • 13 篇 中国
  • 10 篇 明清之际
  • 9 篇 马一浮
  • 8 篇 陈寅恪
  • 7 篇 儒学
  • 7 篇 文化传统
  • 6 篇 中国文化
  • 6 篇 吴越国
  • 6 篇 陕西
  • 5 篇 艺术
  • 5 篇 法律史
  • 5 篇 中国人
  • 5 篇 词学史
  • 4 篇 晚明
  • 4 篇 唐君毅
  • 4 篇 红楼梦
  • 4 篇 梁启超
  • 4 篇 国学
  • 4 篇 国民教育
  • 4 篇 性情

机构

  • 403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
  • 26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
  • 20 篇 中国文化研究所
  • 12 篇 中央文史研究馆
  • 9 篇 《中国文化》杂志
  • 5 篇 北京大学
  • 5 篇 浙江理工大学
  • 2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2 篇 中央文史馆
  • 2 篇 中国现代文学馆
  • 2 篇 清华大学
  • 2 篇 天涯社区人物频道
  • 2 篇 《美术观察》
  • 2 篇 里斯本大学
  • 2 篇 浙江大学
  • 1 篇 《中国文化》杂志编...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
  • 1 篇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
  • 1 篇 中国艺术研究美术...
  • 1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

作者

  • 54 篇 刘梦溪
  • 48 篇 彭志
  • 43 篇 秦燕春
  • 38 篇 摩罗
  • 31 篇 谷卿
  • 28 篇 梁治平
  • 25 篇 peng zhi
  • 25 篇 霍明宇
  • 18 篇 方李莉
  • 16 篇 周瑾
  • 16 篇 李春阳
  • 15 篇 喻静
  • 12 篇 qin yanchun
  • 11 篇 焦天然
  • 10 篇 张红萍
  • 10 篇 陈斐
  • 8 篇 huo mingyu
  • 8 篇 zhou jin
  • 8 篇 任大援
  • 7 篇 gu qing

语言

  • 43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43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论宋代“闺思”小令的兴寄方式
收藏 引用
西部学刊 2025年 第8期 165-168页
作者: 霍明宇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韵文尤重兴发寄托以委曲传达抒情主体的情感蕴含。从早期《诗经》以景起兴,继之以叙事、抒情,到后世情与景的交融,直到宋代小令中情即是景,景即是情的高度融合,依托整体情境式的意境带领读者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成为古典...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西汉张掖郡北部都尉钩沉
收藏 引用
四川文物 2025年 第02期 83-97页
作者: 焦天然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西汉时期,张掖郡除居延与肩水两个部都尉之外,还存在过北部都尉。从简牍材料中可以看到张掖郡北部都尉有自己的屯兵、候望系统,也有北部仓与北部库。《汉书》言“汉三都尉居塞上”指即张掖郡居延、肩水与北部三个部都尉,而与属...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尊传统以启新风,先器识而后文艺——赵朴初的书法特质与艺术思想
收藏 引用
西泠艺丛 2025年 第04期 3-13页
作者: 谷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赵朴初是一个文化多面体,其书法艺术具有极为独特且丰富的价值内涵。赵朴初学书早年由唐碑入手,兼学赵孟,中年以后多参帖法,熔冶宋人笔意,晚年合以北碑,用心钻研草书特别是章草书体,不断开辟新境。“尊传统以启新风,先器识而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 第4期 127-143页
作者: 廖奔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本文对东方戏剧的艺术风格、美学原则和思维方式的特征进行了概括,阐述了东方戏剧近代以来发生的蜕变以及东方戏剧的艺术精神对西方戏剧的反馈作用,并对东方戏剧的未来命运作了相应的预测。作者认为,东方戏剧艺术特征的一致性体现在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诚意的清正——试论赵园先生的“明清之际”研究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 2023年 第1期 42-51页
作者: 秦燕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10年代初期,(1)赵园老师学术生命最为成熟也最为精力弥满的二十年,可以说均留给了明清之际的士人生态研究,做出了为学界公认的相当有分量的书写。结集成书的主要成果包括:《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制度·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艺复兴”论述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6期55卷 37-47页
作者: 李春阳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潮起源于晚清,是在西学东渐下,借鉴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从而复兴中华的一系列文化主张和文化实践。章太炎以复兴古学、保存国粹为指归,讲求文化(国粹)和学问(国学)的自律,以此作为国家民族独立的基础;胡适以整理国故、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青楼传奇:秦淮记忆的晚清命运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07年 第2期 51-69页
作者: 秦燕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在晚明文献特别是《板桥杂记》的描绘基础上,经有清文人迭相传唱,秦淮记忆已经凝结成为神话般的“青楼传奇”。时值晚清,由于社会文化生活变迁的特殊性,更使得这一香艳传说彰显出与前不同的特殊命运:明季秦淮流落在清季社会被越放越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景德镇民窑研究的“文化丛”视角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02年 第6期 130-139页
作者: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本文从景德镇民窑的历史描述入手 ,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民间手工陶瓷艺术研究的若干方面。指出制陶技术是在一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之下的人的创造 ,同时必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 ,形成一个完整的“瓷文化丛”。在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20世纪汉语的言文一致问题商兑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5期51卷 98-110页
作者: 李春阳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问题,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表音文字系统接触之后。言文一致本是西方表音文字的特色,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自古而然,有类型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在过去的百馀年间,言文一致却是汉语改革与白话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近年来诗歌注释存在的问题——以《唐诗三体家法汇注汇评》补注过程中发现的诸家疏误为例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18年 第8期 148-160页
作者: 陈斐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注释之事,在我国源远流长,尤以经书注疏和诗歌注释最为显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念、方法和形式,以故有人将其看作一门专学——注释学^(1)。而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反映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