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制备的合成气具有温度高(>200℃)、压力大(3.35 MPa)、饱和含水量大及组分复杂(含CH_(4)、H_(2)、CO_(2)和CO等)的特点,设计并采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的处理方法以实现地下煤合成气中CO_(2)的脱除和H_(2)的提纯。地下煤合成气经过二级膜分离单元的处理,实现了CO_(2)/H_(2)与CH_(4)的分离并得到了脱碳净化气,其中CO_(2)含量(物质的量分数)≤3%,该膜分离工艺所需能耗为0.297 k W·h/m^(3)。使用醇胺吸收法处理CO_(2)/H_(2)混合气,并通过配方溶液筛选、工艺流程优化和校验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研究,最终得到了H_(2)纯度(物质的量分数)≥99%的产品,该醇胺吸收法的能耗为0.341 k W·h/m^(3)。使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处理复杂工况的地下煤合成气,可得到脱碳净化气、纯CO_(2)和工业级H_(2),提高了项目的经济价值,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目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已经成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大量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可能会引起地表发生变形。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注入后注采区的地表变化情况,[方法]本文基于4...
详细信息
[目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已经成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大量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可能会引起地表发生变形。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注入后注采区的地表变化情况,[方法]本文基于45景Sentinel-1A升轨影像,运用SBAS-InSAR技术对国内某CO2陆地埋存实验区域进行为期两年半形变监测工作,并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小区域顾及GNSS的大气延迟改正模型。[结果]根据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大气改正模型可以有效削减干涉图中的对流层延迟误差。根据InSAR结果显示,在注气过程中地表沿卫星视线方向靠近卫星,即地表发生隆起现象。通过提取注气井附近的形变时间序列,转换到垂直方向与GNSS数据对比,发现在注气之后,地表先隆起,几个月后开始逐渐回落。[结论]综合分析来看,结合GNSS与InSAR技术可以观测到该地区地表微小形变信息,GNSS监测站不仅可以用于校正InSAR干涉图中的大气延迟误差,还可以用于验证InSAR监测结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