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5 篇 期刊文献
  • 18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9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6 篇 工学
    • 36 篇 机械工程
    • 31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21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4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0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8 篇 光学工程
    • 3 篇 电气工程
    • 3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1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1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软件工程
    • 1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7 篇 理学
    • 5 篇 物理学
    • 3 篇 化学
  • 5 篇 医学
    • 3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1 篇 临床医学
    • 1 篇 口腔医学
  • 1 篇 农学
    • 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6 篇 微机电系统
  • 6 篇 mems
  • 5 篇 微电子机械系统
  • 4 篇 体硅工艺
  • 4 篇 压阻
  • 3 篇 光学电流传感器
  • 3 篇 微流控芯片
  • 3 篇 微机械
  • 3 篇 温度补偿
  • 3 篇 加速度传感器
  • 3 篇 扭转微镜
  • 2 篇 热-机械灵敏度
  • 2 篇 闭环控制
  • 2 篇 微机械热电堆
  • 2 篇 谐振器
  • 2 篇 折叠梁
  • 2 篇 q值
  • 2 篇 微机电系统技术
  • 2 篇 卫星激光通信
  • 2 篇 快速反射镜

机构

  • 42 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 28 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
  • 21 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
  • 14 篇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
  • 6 篇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
  • 5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5 篇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
  • 5 篇 上海大学
  • 4 篇 上海交通大学
  • 3 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
  • 3 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
  • 3 篇 中科院研究生院
  • 3 篇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
  • 3 篇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
  • 2 篇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
  • 2 篇 特种光纤与光接入...
  • 2 篇 传感器国家重点实...
  • 2 篇 宁波大学
  • 2 篇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
  • 2 篇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

作者

  • 27 篇 王跃林
  • 19 篇 李昕欣
  • 12 篇 吴亚明
  • 10 篇 li xin-xin
  • 9 篇 wang yue-lin
  • 9 篇 李铁
  • 8 篇 熊斌
  • 8 篇 车录锋
  • 8 篇 wu ya-ming
  • 7 篇 xu jing
  • 7 篇 徐静
  • 6 篇 wang yuelin
  • 6 篇 金庆辉
  • 6 篇 赵建龙
  • 6 篇 杨恒
  • 5 篇 xiong bin
  • 5 篇 zhao jian-long
  • 5 篇 yang heng
  • 5 篇 wu zhenyu
  • 5 篇 武震宇

语言

  • 9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93 条 记 录,以下是51-60 订阅
排序:
基于体硅工艺的GLV光学调制器的研制
收藏 引用
光通信技术 2012年 第4期36卷 22-24页
作者: 刘英明 徐静 李四华 吴亚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采用体硅微加工工艺制作了一种基于光栅光阀(GLV)的光学调制器,使用仿真软件对器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加工出来的器件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器件成功的实现了光学调制的功能,采用10kHz的方波信号进行调制时,得到了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金硅腐蚀自停止技术的亚微米梁制作研究
收藏 引用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8年 第12期27卷 118-120页
作者: 陆荣 陆松涛 杨恒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提出了利用无电极电化学腐蚀自停止技术制作亚微米梁结构的新工艺方法。根据金硅腐蚀自停止现象发生的条件,结合硅材料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设计器件结构,利用腐蚀暴露面积变化实现了硅的选择性自停止腐蚀。在(111)型硅片上利用原电池钝...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低温非晶硅/金圆片键合技术(英文)
收藏 引用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2013年 第4期11卷 375-378页
作者: 刘米丰 徐德辉 熊斌 王跃林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本文研究了低温非晶硅/金圆片键合技术.具有不同金硅比的键合片在400℃键合温度和1 MPa键合压力下维持30 min,其键合成功区域均高于94%,平均剪切强度均大于10.1 MPa.键合强度测试结果表明键合成品率与金硅比大小无关,平均剪切强度在10~...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三明治电容式MEMS加速度计的器件级真空封装
收藏 引用
半导体技术 2012年 第10期37卷 790-794,814页
作者: 蔡梅妮 车录锋 林友玲 周晓峰 黎晓林 吴健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为了降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加速度器件的热机械噪声,提高信噪比,使之能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地震监测中,对一种三明治式电容加速度传感器的器件级真空封装工艺进行了研究。这种器件级真空封装方法采用可编程高真空封装设备和MEMS工业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FPGA的谐振悬臂梁传感器智能接口电路
收藏 引用
仪表技术传感 2013年 第3期 7-10页
作者: 柴光飞 刘民 于海涛 许鹏程 徐铁刚 李昕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设计了基于FPGA的谐振式微悬臂梁传感器接口电路,将接口电路与谐振式微悬臂梁传感器组成闭环自激振荡系统。为满足接口电路智能化与输出频率稳定性的要求,设计了带有自动扫频功能的锁相环,以此锁相环为核心并结合外围放大、滤波、移相...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表面微机械技术的压阻式加速度传感
收藏 引用
仪表技术传感 2011年 第11期 4-7页
作者: 魏长征 周伟 李昕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文中介绍了一种以表面微机械技术制造的带有片上静电自检测功能的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该芯片制造利用了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以低应力氮化硅薄膜为结构材料,多晶硅作为压阻材料,引入了准LIGA的电镀铜工艺,实现了一款低成本、与IC制造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型L形梁压阻微加速度传感
收藏 引用
半导体技术 2009年 第12期34卷 1177-1180页
作者: 高廷金 熊斌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基于MEMS体硅加工工艺的L形梁压阻微加速度传感器。在加工过程中采用Si—Si直接键合完成底板与传感器支撑框体之间的粘合,使得后续加工工艺更加简单;采用DRIE释放梁结构,从而保证了梁结构的完整性。分析了该传感器的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Si塑性变形的二维驱动器的设计
收藏 引用
半导体技术 2011年 第8期36卷 577-581页
作者: 陈琳 李伟 戈肖鸿 车录锋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基于Si塑性变形的二维驱动器,驱动器由外围垂直驱动和内部水平驱动两部分组成。驱动器的制作采用普通Si片Si-Si键合技术,首先在结构片正面制作出绝缘填充槽,以实现垂直驱动部分和水平驱动部分的电绝缘,然后利用DR...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电磁驱动电容检测微机械陀螺的设计
电磁驱动电容检测微机械陀螺的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国微米/纳米第六届学术年会
作者: 宋朝辉 贾孟军 李昕欣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介绍了一种电磁驱动电容检测微机械陀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该陀螺的突出优点在于驱动和检测采用了相互独立的折叠梁和振动质量,故驱动和检测间的耦合大大地减小.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折叠梁结构参数对振动模态频率的影响,并针对初步确定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一种微机械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及其设计优化
收藏 引用
微纳电子技术 2003年 第7期40卷 305-308页
作者: 黄树森 郭南翔 黄晖 宋朝辉 李欣昕 王跃林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50
给出了一种新型的微梁直拉直压的微机械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该设计能同时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自由振动频率。基于分析模型 ,本文还给出了传感器的结构优化和各种量程的设计规则。采用SOI硅片和深反应离子刻蚀 (DRIE)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