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54 篇 期刊文献
  • 415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86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56 篇 工学
    • 344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259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214 篇 光学工程
    • 78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58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53 篇 电气工程
    • 30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1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0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7 篇 机械工程
    • 4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4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篇 核科学与技术
    • 3 篇 软件工程
    • 1 篇 建筑学
    • 1 篇 土木工程
    • 1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380 篇 理学
    • 347 篇 物理学
    • 44 篇 化学
    • 8 篇 生物学
    • 1 篇 数学
    • 1 篇 系统科学
  • 20 篇 医学
    • 8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4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3 篇 临床医学
    • 3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2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农学
    • 3 篇 作物学
  • 2 篇 管理学
    • 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军事学

主题

  • 35 篇 氮化镓
  • 25 篇 gan
  • 22 篇 表面等离激元
  • 20 篇 飞秒激光
  • 18 篇 发光二极管
  • 18 篇 超导薄膜
  • 16 篇 二维电子气
  • 16 篇 外延生长
  • 14 篇 非线性光学
  • 13 篇 高温超导体
  • 13 篇 mgb2
  • 11 篇 半导体材料
  • 11 篇 超导量子干涉器
  • 11 篇 太阳能电池
  • 11 篇 异质结构
  • 11 篇 mgb2薄膜
  • 11 篇 mocvd
  • 10 篇 多量子阱
  • 9 篇 库仑爆炸
  • 9 篇 光子晶体

机构

  • 744 篇 北京大学
  • 50 篇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
  • 23 篇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
  • 22 篇 山西大学
  • 18 篇 南京大学
  • 18 篇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
  • 17 篇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
  • 9 篇 复旦大学
  • 8 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7 篇 量子物质协同创新...
  • 7 篇 上海蓝光科技有限...
  • 7 篇 清华大学
  • 7 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6 篇 天津大学
  • 6 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
  • 6 篇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
  • 5 篇 极端光学协同创新...
  • 5 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5 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
  • 5 篇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

作者

  • 184 篇 龚旗煌
  • 135 篇 张国义
  • 114 篇 沈波
  • 74 篇 马平
  • 72 篇 杨志坚
  • 67 篇 戴远东
  • 57 篇 王福仁
  • 53 篇 聂瑞娟
  • 50 篇 秦志新
  • 48 篇 陈志忠
  • 46 篇 王新强
  • 45 篇 许福军
  • 43 篇 杨宏
  • 41 篇 冯庆荣
  • 37 篇 陈志坚
  • 37 篇 谢飞翔
  • 33 篇 肖立新
  • 32 篇 于彤军
  • 30 篇 章蓓
  • 30 篇 吴成印

语言

  • 864 篇 中文
  • 5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869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排序:
固体高次谐波产生、调控及应用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22年 第23期71卷 248-262页
作者: 汪洋 刘煜 吴成印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于超快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高次谐波产生(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HHG)提供了非微扰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平台,同时也是台式化极紫外光源和阿秒脉冲的主要产生途径.非微扰区固体HHG涉及超快强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原位电阻测试分析Mg(BH_(4))_(2)制备MgB_(2)的成相过程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21年 第19期70卷 165-171页
作者: 果辰 蔡欣炜 罗文浩 黄子耕 冯庆荣 甘子钊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Mg(BH_(4))_(2)作为优质的储氢材料,在约300℃开始分解释放H_(2),并最终生成MgB_(2.)由于Mg(BH_(4))_(2)的释氢反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获得MgB_(2),使其成为了制备MgB_(2)超导材料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采用了原位电阻法,通过测量Mg(BH_(4...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耦合双π环的自发磁化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03年 第6期52卷 1509-1514页
作者: 王科 凌健 谢飞翔 马平 杨涛 王福仁 戴远东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分析和计算了耦合双π环的自由能 ,结果表明当两个π环自发磁化方向相反时系统的能量较低 。
来源: 评论
阴极荧光在表面等离激元研究领域的应用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17年 第14期66卷 33-45页
作者: 姜美玲 郑立恒 池骋 朱星 方哲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表面等离激元以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纳米尺度的局域电磁场增强、超高分辨成像及微弱光电探测.阴极荧光是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光学响应,利用电子束激发金属纳米结构能够实现局域等离激元共振,并在亚波长尺度实现对共振模...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相对论自由电子的量子物理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22年 第23期71卷 14-36页
作者: 李靖 刘运全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研究领域.电子是最早被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因此电子与光场(光子)的相互作用很早就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电子分为束缚电子与自由电子.束缚电子系统的跃迁会受到能级固定、选择定则等约束,自由...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稳定In/Si表面的LEED研究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04年 第2期53卷 521-526页
作者: 李文杰 姜金龙 盖峥 赵汝光 杨威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利用LEED图形拟合的方法对大量不同取向In Si表面的稳定性和小面化进行了研究 ,新发现了In覆盖度在1 2单层原子以下的三个稳定表面 :Si(2 14 ) In ,Si(317) In和Si(4 36 ) In ,以及In覆盖度在 1单层原子左右的两个稳定表面Si(10 1) ...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电场调控双层WSe_(2)转角同质结激子莫尔势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22年 第17期71卷 329-336页
作者: 石蓓蓓 陶广益 戴宇琛 何霄 林峰 张酣 方哲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构成的范德瓦耳斯异质结由于存在晶格失配或层间相对旋转角度会产生周期性的莫尔条纹结构,由此引入的纳米尺度莫尔周期势可以影响激子的空间传输过程.目前有关双层过渡金属硫化物转角同质结中激子莫尔势调控的研究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InAlN材料表面态性质研究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13年 第17期62卷 439-445页
作者: 杨彦楠 王新强 卢励吾 黄呈橙 许福军 沈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运用电流-电压(I-V),变频电容-电压(C-V)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研究In组分分别为15%,17%和21%的Ni/Au/-InAlN肖特基二极管InAlN样品表面态性质(表面态密度、时间常数和相对于InAlN导带底的能级位置).I-V和变频C-V方法测量得到的实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等腰直角三角形光阱中的电子束手性衍射辐射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22年 第24期71卷 376-382页
作者: 刘志鑫 党郅博 方哲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电子束衍射辐射源具有体积小、波长可调和极化可控等优点,在纳米光子电路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这里展示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光阱纳米结构中电子束衍射辐射的光学手性现象,可以获得手性度高于40%的衍射辐射信号,光学手性的状态能被有效调...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超导π环零环混合阵列的自发磁化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07年 第9期56卷 5458-5465页
作者: 马小柏 戴远东 王福仁 胡齐 聂瑞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研究了超导π环零环的混合规则阵列,计算了阵列的自由能.结果表明,两个π环通过中间零环间接耦合使得两π环反向自发磁化能量较低.规则阵列中,相邻π环倾向于反向自发磁化.这一现象起因于超导波函数的量子相干效应.
来源: 评论